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第一新声(ID:thefirstnewvoice),作者:不做闲鱼,编辑:田艳红,策划:Mike,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每年的春季,也是职场人的跳槽季,升职无望、加班太多、薪资少、同事关系不好等是离职的主要原因。
熬过2020年的疫情,有人预测今年可能会出现“报复性跳槽”。
今年脉脉数据研究院的《人才流动与迁徙2021》报告显示,比起去年同期,职场人甚至对降薪跳槽的包容度更高了。去年同期的调研,有25%的职场人明确表示不接受降薪跳槽。今年只有15%的人选择不接受,有60%的人表示只要降幅稍小,还是可以接受的。
第一新声采访了9位创投圈人士,他们有人因为业务调整新部门没事干离职,有人因为遇到风口而离职创业,有人因为与领导观念不太一致而跳槽......他们是如何一步步下定决心离职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经历了哪些纠结、无奈、狼狈以及不被理解?
来看看他们的跳槽故事和心态。
业务停滞,没什么事可做
2020年一个项目都没投了
李明 投资人4年
我从工作了4年的投资机构离职了。
主要原因是两方面,一是这家投资机构偏国企,整个投资节奏、审批流程、决策体系不太清晰,投资比较谨慎,风险承受度不高。二是这个基金投资期即将结束。
从基金的筹备期开始,我就加入了基金团队,当时我和团队一起把这个基金组建起来,建立了整套投资流程、人员计划和投资方向,一直关注消费领域的投资机会。
但是,近两年机构出手的频率比较低,2020年更是一个项目都没有投出去。其中,让我最失望的一次是,负责的一个项目在三个多月后通过了内部投决会,产品在市场上很明确,是众所周知的互联网明星公司,同事们也都比较满意,但最后没有人进行最终的决策,不了了之。这件事明确了我最终离开的决心。
目前,我已经入职一家上市公司,负责公司的战略投资和产业拓展。
我主要是做基金投资,刚起步团队不是很大,但在这边参与感比较强,资金充足、自由度高,同事之间配合度也好,整体决策比较灵活,所以市场化程度挺高。
不过,今年在投资节奏上还是有点压力。这也是幸福的烦恼了,有钱往外投总比没钱投资强。我到新公司后已经交割了一个项目,项目与现在的公司业务会有一点关系。
2021年,我继续做中早期的投资,保持这个方向,结合之前的工作经验,对某一个行业的深刻理解,尽快的做出一些成绩,投出好项目。
工作不多,还得装出一副很努力的样子
王悦 维护与投资机构关系4年
已经从国内知名媒体平台离职。2017年,我在这正式转正,从实习到离开足足待了4年。
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在媒体平台工作时,负责运营、维护与投资机构的关系,前后与百家机构对接,后期因为公司业务的调整,我被迫调到对接某方向的新部门,新部门做事节奏比较慢,一个季度才能完成一个项目,而且要经常陪客户喝酒。工作像是温水煮青蛙的状态,我想跳出来看看新的机会。让我崩溃的是工作不多,还得装出一副很努力的样子,每一天都在浪费生命。
二是因为业务调整,我特别喜欢的一位领导离职了,同事也散落各个部门。三是跳槽会涨薪水。
2020年工作被调动的5个月内,我也曾想着适应新环境,也做了一些新部门的工作,但每个项目参与的人多,分工不明确,我没有强烈的参与感,感觉到不被领导重视。以前的领导会带着我完成各项与机构对接项目的工作,还有很多的环节是我带着一两个人完成,非常有成就感。
目前,我在一家国内知名互联网平台负责内容运营。
在进入新公司之前,我与现在的领导沟通过,发现他的做事状态、风格是我想学习的,他能够带着我成长。所以现在无论是薪资还是领导、同事,都让我很满意。
虽然我新工作与之前所积累的人脉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我不会把职业规划的非常严格,会在大目标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调整。
大部分农业媒体倒的差不多了,没办法持续发展
小刘 创业2年,投资行业不足1个月
3月,从一家农业食品科技媒体离职。
主要是我认为它作为一家农业媒体,没办法可持续性发展,大部分农业媒体都倒的差不多了,活着的基本依靠政府的业务。
2017年,我研究生毕业于某国外农业大学,感觉到国内外在农业教育的差异很大。在国外实习时,收入已经达到普通人工作三四年的标准,但我觉得工作太普通,没有挑战性,而且那个国家在农业行业的分工已经非常精细化了,我的发展空间然有限。
和我同样是农业专业的应届生,95%进入IT、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当时我认为创业可能会是一件比较美好的事情。
2017年9月,我回国与合伙人联合开创农业教育公司,我负责和国内某农业大学一起做培训班。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业务发展遇到了挑战,一是农业行业的平均薪资非常低,20年来年在国内各行各业平均薪资中垫底,所以培养的很多年轻人为了生存选择转行或考公务员。二是因为我们接触的信息太少,不知道农业里还有很多高附加值的产业,只知道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工作非常辛苦。
创业做教育的初心,纯粹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农业从业者,最后竟变成一种纯售卖的教育产品,即使这样,经营模式也未打通。一是我们和高校合作比较难,因为初创公司本身就没什么背景。二是如果开课程,只能秋季或者春季开学,需要提前半年或一年招生,整个渠道拉得非常长。三是自己能力有限,传播形式比较传统,没有办法利用教育体系规模化发展。无法实现互联网化,不可以搬运到线上(因为受众少,人们对农业教育的付费意愿也小)。
2019年,我选择到农业食品科技媒体工作,主要是把农业食品里面的创新科技的理念,推向给中国观众,但在这里也没有实现我的目标。
所以我寻找能够真正进入决定产业流程的环节,想到投资和孵化,加入了现在的投资机构。
目前,我在新的投资机构刚入职一周,坚信农业未来的道路肯定是国际化、数字化,新机构能够给我一个实现国际化的平台。
未来,我有一定的话语权或者是产业实力,还会回到农业教育。因为我觉得教育是对人的生命的觉醒,绝对能够长期影响一个人的决策。目前没去做,是因为没看到特别好的团队,也没看到特别好的模式和技术。
有了更好的机会
机会和风口都到了,所以我出来创业
张旻晋 投资人3年
1月,在投资行业工作3年多离职创业,目前团队有20余人,已经拿到天使融资。
创业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观望好几年,终于等到了合适的市场机会;二是有优秀的团队一起出来创业;三是芯片行业迎来风口,融资比之前容易很多。
我和团队一直聚焦人工智能算法和芯片,从2016年开始就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落地机会。
直到2020年,苹果背摄应用了ToF技术,为3D成像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态机遇。在5G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3D影像有望快速获得市场认可,市场参与者也将开辟出新的蓝海。
视觉系统从2D到3D是一种质变,除了光电系统的升级机会,后续3D图像处理,3D人工智能对芯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3D视觉处理所需要的数据量和计算量都成倍增长,还必须在本地完成,现有处理器很难低功耗低成本的完成这些计算,无法满足消费级应用,也就给了3D视觉人工智能芯片的巨大市场机会。
实际上,我从读研究生开始从事芯片设计研究,到现在已经有18年。博士毕业之后在中科院做了10年的处理器设计,期间在研究所孵化了一家公司做云端人工智能芯片。但由于当时市场环境不够成熟,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困难,融资也不容易,项目最终难以持续。
2018年,我接到之前谈过的投资方的邀请,经过认证思考,决定到投资机构工作,主要关注5G、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赛道,三年期间投了十多家从天使到Pre-IPO的项目,目前项目发展都还不错。
2020年底看到芯片行业出现的新机会,同时也收到团队的邀请,于是大家一起重新出来创业。
与第一次创业相比,我现在最大的改变就是,要先找大客户再创业,确定了客户,明白了市场需求,与客户共同研发产品,保证产品上市就能销售推广。这是因为芯片是一个TO B的生意,如果不明白客户需求,产品定义错误,重新设计产品会浪费大量时间,芯片产品研发在6-9个月,周期很长,一次失败公司就可能会死掉。第一次创业时,就是因为我们直接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和国家重大需求,挑战高难度,但由于和市场脱节,迟迟没有落地的应用,最终没能成功。
目前,新创立的公司还是有很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来自于项目进度和人力资源,作为消费类电子的芯片,上市时间就是生命线,每天都需要拼命的赶研发进度。另外由于赶上风口,融资容易,这两年出现了非常多的初创芯片公司,再加上今年腾讯、阿里、百度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都开始做芯片抢人才,市场上人才越来越稀缺,人才成为初创芯片公司最大的困难。
以前在边缘部门,现在是核心高管
王智 创投行业3年
1月底,我从一家知名的私域营销平台离职。
离职原因主要是,我所在的部门和工作发展比较受限制,升职空间不大,虽然公司本身发展很好。
这家公司部门划分特别细,整个市场部就划分了多个部门,我是一个下属的二级部门,部门又分区域。我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支持区域的代理商落地一些活动和对应的政策,给予销售物料上的支持,二是根据不同行业的划分,做各个行业的精细化运营和持续的曝光,最终效果都是为了获客。
我觉得市场部门的工作没有被公司特别关注,不是公司的核心部门。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To B公司本来就是销售驱动的商业模式,市场的地位不会太高,而且大部分的市场职能又都给了精准营销部门执行,我们是被边缘化的。
感觉每天在做正确且无聊的事情。
现在,我在一家To B行业的创业公司负责市场。新工作让我很开心,一方面我与公司联创比较熟,在很多事情的见解上一致,重新选择工作的时候,我是对团队非常看重的一个人。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做成事的创业者的很多特质,能学到很多东西。
二是公司目前还在高速成长中,给我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陪跑一个早期的To B创业公司从0.5~1的过程,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我也没有特别明确的职业路径。2018年毕业,我第一份工作是在VC机构做市场,后来也曾想转行做投资经理,但是我刚毕业不久,没有创业经验,去做投资经理告诉创业者什么是对错,感觉不太合理,所以希望到一线岗位进行学习和锻炼。
未来,在创业公司积累到足够经验,我会回到投资机构,大概35岁到40岁,用自己的钱投资自己的认知。我们曾做过一次基金行业的调研发现,但凡投项目不错的投资人,出手时间大概在32~36岁之间。
我可能作为一个 LP的方式进入,既然是我看好的项目,为什么自己不投钱呢?我身边很多的投资人开始下场,去投资的企业里工作,包括我现在公司的联创也是他们的投资人。这种案例发生的越来越多,不排除我到某个阶段觉得ok了,手里有一定的积累,再去做对应的事情,这条路没有被封死。
职业方向还是投资圈,所以从上一家创业公司离职
杨柳 创投行业3年
2月底,我正式从一家创业公司离职。
主要原因是工作与长期的职业规划不一致。
我学商科,2018年研究生毕业就在一家机构做FA。让我最有成就感的一次,是负责的小项目成功融资一千万元,过程非常顺利。
当时,自己对金融财务了解一些,但对创业公司的经营和产业不是很熟悉,所以2019年就去一家创业公司学习了一年半。
期间主要负责市场和品牌两部分工作,市场的工作就是通过线上的直播、线下活动,为销售部门带来线索,转化成公司客户。在这里让我对整个To B营销的体系和打法有了深刻的认知,收获较大。
在没去创业公司之前,我可能是以一个第三方的身份评估创业项目,觉得很多事情特别容易,但其实做起来很困难的事情,可能面临着人才、资金等问题。对整个市场的认知也不高,给创始人提的建议流于表面。我的一句话、一个建议,创业者在背后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去做。
回想起自己做FA时,给别人的意见很傻,毕竟人家在行业里已经深耕多年,而我只是看到其他公司的玩法,就给人家一个建议,有点不切实际。
比如我曾与一家SAAS公司创始人聊,当时我说获取客户应该很容易,建议去各种平台、用各种方式多做营销,肯定能带来很多线索和客户。当我在创业公司工作之后才发现,To B公司做营销ROI不高且很费钱,一般早期的初创公司账上没钱是不能承受的。此外 ,一条线索从进来到培育、转化最后付费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因为我的职业方向还是投资圈,所以从上家公司辞职。2021年2月底,在一家五六人的机构做IR。
加上之前积累了很多投资人的资源,目前我的新工作很顺利。主要负责两方面,一是把现有签约的项目推给投资人。二是日常需要与投资机构建立紧密的关系,包括线下拜访等方式,及时更新投资机构关注的行业及细分赛道,以及机构本身的投资风格、募资情况等。
之所以没有做投资人,是因为我觉得需要有一次创业成功的经历之后,再去做投资人比较好。现在的投资人其实参差不齐,有些是刚刚毕业或者在行业时间很短,他们的很多想法不太落地。
有创业的想法,但是具体的方向还没有想清楚。未来2~3年,我希望在FA这个行业多做一点好项目。
不认可领导
合伙人要大转型,我不是很同意
张梅 创业4年
3月,我退出创业的公司。
离开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公司4年时间一直在赛道里摸爬滚打,业务没有突破,也没有赚太多钱,这种情况有时候让我觉得有心无力。二是公司面临转型,合伙人要转变到完全陌生的行业,我不同意。
2017年3月,我毕业三年了,与原来的领导出来创业,公司选择人工智能领域,是一家科技技术型的公司,定位是做人工智能语音的解决方案。我占公司一部分股份,主要负责公司对外的整体商务和市场把控。
当时从0开始,只有我们两个人,各种手续、团队搭建都是我们一点一滴做起来。还记得2018年,为了拿下一个行业知名客户,我和团队连续一个月在客户办公楼下蹲守。
发展至今,公司的业务一直没有突破,面临转折点。2017~2018年,人工智能语音赛道爆火,而现在非常拥挤,业务也遇到瓶颈。合伙人现在要转型到我完全不熟悉的领域,他非常看好,认为是未来的大风口,但同事们都不太熟悉,团队也处于整顿期。
其实那个赛道也有很多的玩家了,这个转换让我产生了一些疑虑,与现在的业务没有任何相关性,做成功的机会不大。
公司也有过高光时刻。2018年,我们接了一家国内知名智能手机企业的项目,那时候团队共有40多个人,融资获得了两轮(目前A轮)。本来2019年要B轮融资,结果因为业务卡顿,融资失败,2020年加上疫情,融资又失败,公司错失两次机遇。
短期内我先不考虑创业,虽然曾经的合作伙伴邀请我过去,但我还需要考虑一段时间。
领导不愿意接触新东西,让我错过很好的投资机会
张诺 投资人4年
3月,我离开了上家投资机构。
跳槽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领导层对企业服务赛道不重视,对很多新的东西不愿意接触,对我推的项目不清楚,让我错过了一些比较好的投资机会。
例如2019年底,有一个项目都已经过会了,但估值没有谈拢,我们与老投资机构、项目方之间差了2000万的估值。实际对我们投后持股比例只差了零点几个百分点,没有本质区别。
本来我们是领投,我的领导说再等等,后来想跟投。但是,项目方的领投确定了之后就不缺钱了,就不让我们跟投了。这个项目之前还没什么收入,2021年就有了不错的营收,估值翻一倍没问题,项目是比较符合现在国家鼓励的方向。
二是团队沟通讨论有障碍,领导可能很忙,很多时候不与我们深入讨论交流,下面的人像没头苍蝇一样,整个公司的目标不是很统一,这让我觉得做事情没有动力,即使工作做的好也没有正向的反馈,也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奖励,就连领导的鼓励也没有。
在机构工作了近两年,只成功投资了一个项目。因为很多项目总是因为奇奇怪怪的原因就灭掉了。例如,我曾主推的某个项目,可能因为有好几家跟投,创始人或许和我们这边联系的不是很紧密,我的领导就把这个项目灭掉了,这让我感到很诧异。
2015年,我研究生毕业做过销售,一年半后去一家国企做中后期的投资。在国企做投资主要就是看老大的眼色行事,他对某个项目感兴趣,我如果写这项目差也会被改成很好。
2019年,我对早期投资比较感兴趣,所以进入刚刚离职的那家机构。因为早期项目自己占的比重更大一点,不像之前做项目基本上就是跟着老大,我就是纯执行,没有自己的判断。早期投资主观能动性更高,能更多的发挥自己的判断、研究。
2021年3月,我在新的投资机构工作了两周,还在适应新环境,主要看企业服务领域。
CEO太年轻了,管理上问题很多
刘梦 创业不满 1年
1月底,我从上家公司果断离职了。
跳槽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我觉得管理层有很多问题,CEO才20岁太年轻了,大学没毕业就创业,没有职场经验,他的母亲还经常插手公司的事情。我认为管理一家公司是需要有一定的阅历,或者有独特判断人的能力。二是公司产品过去大半年一点进展没有,让我很绝望。
换句话说,领导既没有很牛的技术能力,又没有强大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2020年9月,我入职到这家创业公司,当时还有一位CTO,一个多月人家就离职了,他的看法是“这家公司只是表面光鲜”。
期间,我主要负责市场,刚加入公司时团队是0,之后一个半月把团队搭建好,共有6位员工。整个部门的指标是做用户增长,也要做一些产品层面的完善。我入职时产品还没有上线,用户等于0,后续我在一些渠道做产品运营、活动,离职时已经有上万用户。但是没花钱,基本上靠自动裂变。
领导做了一件让我特别寒心的事情,使我下定决定离开。
2020年12月,我父亲去世,因为事发突然,我给他发微信请假回家,并把事情也和其他同事说了。老板就是两面派,微信上回复说同意请假回老家,并且会支持我。
但是,我刚到家,老板就疯狂的转邮件给我,很多同事也来找我问工作的事情。
我当时就觉得这家公司文化有很大问题,不应该有个人生活。我总共回家5天,其中两天还是周末,正常情况下不算耽误太多工作。等我回公司上班第二天,老板就让我把一部分工作交接给另外一个部门负责人。
那天我在公司被老板气哭了,因为他说的话很强烈、很难听。父亲刚去世没几天,我周一大半夜奔波赶回北京,没怎么休息第二天早上就去上班,结果又遇到老板把工作交给别人并把我气哭,他却假装没有事情发生。
2021年1月底,我与现在公司的CEO聊得比较好,就来新的公司了。公司CEO是连续创业者,工作15年以上,职场阅历比较丰富,也在很多大公司任过高管,他对于员工的管理或者沟通完全不一样。
目前我也是负责市场,属于早期的核心创始员工,除了一位CEO还有两个总监,其中一个总监是我。此外,新老板给了我很大权限组建团队,还有期权等待遇。为了这份工作,我离开了生活10多年的北京来到上海,但我不后悔。
注:文中除了张旻晋,其余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第一新声(ID:thefirstnewvoice),作者:不做闲鱼,编辑:田艳红,策划:M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