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阿拉斯加落下帷幕的中美高层对话,各界做出谨慎乐观的评价,但是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实际进展可能比公众所看到的要好。国际媒体指出与中国之间的竞争对抗将决定拜登外交政策主线。中国社交媒体上则充斥着对中方代表的赞扬叫好。



作为拜登上任之后中美两国高层的首次"过招",这次在阿拉斯加举行的会谈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会谈首日双方表现出来的强硬姿态更是成为各大媒体和社交网络热议的话题。虽然这次试探性的对话并未达成什么实质性的结果,但是代表中方的中央外事办主任杨洁篪在会谈结束后表示,这次中美之间的沟通是"坦率且建设性的",是"有益的",尽管双方之间仍然存在重要分歧。和他共同赴会的外长王毅表示,这次中方是带着诚意来的,因为对话总比对抗要好。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则在会后表示:"我们预计会在一系列议题上有强硬且直截了当的对话,而这也正是我们所经历的情况。"

“实际进展可能比公众看到的更好”

曾在比尔·克林顿政府担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威廉·科恩(William Cohen)认为,现任美国总统拜登将会"有利于双边关系的发展",尽管目前双方可能都是"拿出较为冷淡的一面作为开场"。现年80岁的科恩是通过视频连线参加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做出上述分析的。他表示,自己1972年就认识拜登了,认为在他领导之下的美国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会表现得更加专业、更注重外交礼节和文明风范,尤其是与特朗普时代相比。

曾在美国政府任政策顾问的企业家、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联合创始人之一大卫·鲁宾斯坦(David Rubenstein)也参加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他对与会者表示,中美阿拉斯加会谈未对外公开的部分,实际上进行得要比公众所看到的更好。不过根据他的预测,拜登和习近平在一年之内应该不会直接会面。

"这其实是好事",鲁宾斯坦说,"这就意味着他们都在幕后进行准备工作,以确保在两位领导人真正会晤的时候,能够达成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成果。"

路透社的报道指出,拜登政府上任才两个月,在对华政策方面仍然处在评估阶段,而相比之下杨洁篪和王毅都是在中美关系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高层外交官员,而且刚刚经历过特朗普任期内"不按常理出牌"的美国外交路线。

华盛顿美国企业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中国问题专家库珀(Zack Cooper)分析美方的策略认为:"我感觉新政府是在进行试探,想要知道这样的对话究竟是否有可能达成实质性的结果。"

中国网民一片叫好声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中方官员在阿拉斯加的表现得到了不少赞扬,很多网友批评美国方面缺乏诚意,不懂得"待客之道"。《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张#两个辛丑年的对比#图片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这张拼图上方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现场,而下图则是2021年在阿拉斯加的中美高层对话现场。图片配文是杨洁篪在会谈首日说的"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这条微博得到了186万个点赞,下面显示热度第一的评论写道"两个甲子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中国却不是那个中国了"。还有一条热评写道:"穷乡僻壤,去谈个判还得自带泡面",讽刺美方招待不周到,中方官员在会议间隙吃的是方便面,更有网友接着调侃应该吃"统一牌"方便面,并且一次上"五桶"(谐音"武统")。



国际媒体评析:作秀成分多于谈判?

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周六一期评论指出,和中国之间的竞争博弈将成为决定拜登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不确定的是,这场小小的口角究竟是为了展示给本国民众看的作秀成分居多,还是说双方之间真的存在深深的鸿沟,阻碍了建设性接触对话的推进。双方可能都希望在实质性的议题上推进讨论,比如贸易或者气候保护;但是毫无疑问,以这种戏剧化的较量作为开场,最能够受到本国舆论的关注。"不过该报也指出,美国"从来没有遇到这样一个战略性的竞争对手",而和中国之间的对峙将对拜登任期内的外交政策起决定性作用。

西班牙《先锋报》(La Vanguardia)则指出,这次高层对话是美国和中国争夺世界霸主地位的一个缩影。"中国很快就会在经济上超过美国。世界头号大国的地位岌岌可危。然而除了政治上的针锋相对之外,两个大国在经济和环保领域有着很多的共同利益,这将会迫使他们为双边共处寻找一个可以持续下去的新模式。"

荷兰《电讯报》(De Telegraaf)则认为美国仍然稳居世界大国的地位。该报周六发表的评论写道:"分析人士认为,拜登希望通过出人意料的强硬表态,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他所宣示的'美国回来了'并不意味着'美国要到处充当老好人'。拜登要让自己的对手们看到,美国正处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上,美国仍然是一个世界强国,无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

美国发253字声明总结中美会谈,拜登比特朗普更利于中美关系?


中美9个月以来的首次高层会谈于3月19日在阿拉斯加结束。美国国务院官网在当日第一时间发表布林肯与沙利文致媒体的声明,对本次中美会谈作出了总结。中美会谈。

其中,布林肯用253字声明,阐述了“一个矛盾,四点共识及两个任务”。

布林肯首先谈了中美一大矛盾:“在进入第一场会晤前就已经知道了,在很多方面,我们在根本上是存在矛盾的,包括中国在新疆采取的行动,关于香港、西藏,以及越来越多的针对台湾的行动,还包括中国在网络空间里采取的行动。”“我们并未感到丝毫的意外,当我们明确、直接地向中方提出上述这些议题时,我们得到了防御性的应变反应。”

中美四位高层代表。

接着,布林肯谈到共识:“但是我们仍然是可以在这么多小时里,就广泛的议题展开了非常开诚布公的对话。”“在伊朗、朝鲜、阿富汗以及气候议题上,双方的利益得以交织在一起。”“在经济、贸易、技术议题方面,我们告诉对方两位官员,我们正在与国会、盟国以及合作伙伴们密切协商、审查这些方面的事项。” “然后,我们将要(同中国)向前迈进了——以充分保护和增进美国工人和企业利益的方式。”

美方新闻发布会。

布林肯还重申美方的两点诉求:“首先,我们想与他们分享我们对中国采取的诸多行动以及我们被盟国、合作伙伴们告知,同时也是大家共同关心的中国存在的、令人担忧的行为表达重大的关切。”“第二件事,是我们还希望能够非常明确地向中方阐述、逐一划清我们美方的政策、突出具有优先安排权的事项以及美国的世界观,这一件任务我们同样达成了。”

沙利文

沙利文的声明则强调美国的“清醒”和“与中国继续合作”。

沙利文在声明中说:“我们进场时刻保持着头脑清醒的状态,离场时依然是头脑清醒的。”

“我们将继续就前进的道路和盟国、合作伙伴们协商,包括的议题当然包括从官方外交渠道磋商伊朗、阿富汗问题等。”同时, “我们将继续与中国向前推进合作。”

中方新闻发布会。

对于中美阿拉斯加会谈,西方许多专家认为,未来中美关系将出现两种趋势:

1,两国摩擦或将成常态。

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Zack Cooper说:“现在很明确的是,双方在一些议题上都会立场坚定,双边关系中的很多方面不可能会有共识。”这也不是说就不会有合作,双方可能会在气候等议题上有些低层级的合作或重启一些贸易磋商。但是他说:“双方粉饰那些分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目前处于一个在外交上更具挑战的环境。这不一定会演变为危机,但是摩擦将是常态。”大西洋理事会斯考特罗夫战略与安全中心主任Barry Pavel则说,拜登政府战略的核心就是与盟友伙伴磋商,形成“联合战线”(united front),对抗中国崛起。

中国驻美国大使。

2,拜登比特朗普更有利于中美关系。

虽然在镜头前争锋相对,但是美国有高级官员表示,当媒体离场闭门之后,双方“立即讨论正事”,开始实质性会谈。

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胡逸山认为,这也可能只是“先兵后礼”。同为民主党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为例,他一上台也是对中国意见很多,但后来推动人权和经贸议题脱钩的也是克林顿。因此,拜登“组团抗中”、“政治经贸不脱钩”的立场是否持续、会持续多久,美国盟友们的态度会是未来的关键。

中美关系未来艰难但仍有希望。

美国前国防部长William Cohen通过视频参与北京举办的一场论坛,他说美国总统拜登执政将对美中关系有利,即便双方可能从“稍微冷淡的面向展开对话”。 相较于前总统特朗普时期的辱骂情况,在拜登主政下,美国对中国的交往将更为专业、圆融及文明。

有一点是肯定,中国要获得美国和西方的认同,关键还是要继续发展自身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