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结果也是不出意外地充满了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在会晤开幕式上,美方继续用某种近似PUA的方式,对待和处理中美关系。期间的言论和举措,直接违反了业界公认的外交规范,紧接着就迎来了美方事先完全无法预料的猛烈反击。
中方代表、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同志,对美方不负责任、无视外交基本礼仪、屡屡突破底线的方式,进行猛烈还击。杨洁篪同志在反击中明确指出,“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铿锵有力的措辞,如九天之上的罡风,横扫冰天雪地安克雷奇会场,震撼了密切关注安克雷奇会晤的全球舆论场,也震慑着一众对中美关系、对中国怀有各色心思的宵小之徒。
对严厉措辞同样感到讶异的媒体,在代表团两轮会晤间隙采访王毅外长,得到的是云淡风清的回答:第一轮会晤谈不上什么紧张,双方只是在阐述各自的立场。大国外交应有的从容、坚定、气度与从容,在中方两位外交高手的言行间,展露无遗。
这样的首秀,对拜登的外交团队来说,是机关算尽后应得的:
在安克雷奇会晤开始前的准备期间,从公布会晤相关信息开始,各种华盛顿政坛喜闻乐见的小技巧、小算计、小动作就层出不穷。美方非常清楚本次会晤的份量,特别是对于主导会晤的主官可能带来的政治加分,因此极力想营造出一种“根据民主党主导价值观和理念,集结盟友力量,在安克雷奇成功达成压制崛起中国”的态势、氛围和印象。
会晤之前,美国通过组织“四边机制”(QUAD),拉动日美2+2会谈凑人气,以及算定在中方代表起飞后宣布涉港制裁等等;会晤开始后,又通过超时发言,试图实现媒体对美方代表单方面偏颇报道的现场努力,发言内容中尝试构建居高临下的“教师爷“形象等等。
诸如此类的小算计都显示出美方代表——无论是跟随奥巴马时期的国务卿希拉里出道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沙利文,还是得到美国现任总统背书的布林肯,都是精通华盛顿政治小手段的新一代青年活跃人物的代表。
会谈现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摘下口罩,不断对记者们做着“回来”的手势,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向记者团的方向看去,显得有些局促。
但是,沙利文和布林肯,千算万算,还是漏算了三件事情:
第一,外交本质上是一种职业化的技术活,讲究的是专业,而非建立在精致利己主义基础之上的政治算计。这个是从欧美职业外交圈传承下来的基本游戏规则,而美方团队却在这点上犯了最基本的错误:偏离了外交的本质,将某些与国家利益无关的算计和想法,放到了更优先的位置。
能够犯下让记者重新返场、单方面记录美方发言后再离开的这种重大错误,当然需要被资深外交前辈严肃认真地上一课,解释解释什么叫外交基本礼仪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洁篪同志的反击,更像是给沙利文、布林肯这两个玩脱线的美国高官,所开设的外交课程。
第二,外交的核心逻辑,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国家间谈判与交互行为,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纯话语游戏。因为美方自己的不当行为,让外界得以全面了解中美双方代表第一回合会谈的主要内容。
从内容看,美方代表对中美关系、以及美国对中美关系需求的理解和认识,存在显著的偏差,基本上可以这么认为,美方将中美关系看作是一场纯粹的话语游戏,认定只要通过在诸多问题上反复堆叠符合美国国内政治偏好、符合民主党认知、符合特定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立场的词藻,然后将这堆词藻反复灌输给中方,就能够做好中美外交了。
他们搞错了一点,欧美自己搞出来的“强权即公理”(Might is right)当然是强盗逻辑,但是与自身诉求、所处地位相匹配的Might,至少是一种必要非充分条件。在2016年之后,持续经历特朗普执政、新冠疫情冲击且明显应对不当的美国,其自身所具有的客观实力以及对这种实力的主观认知,已经不足以让美方再来搞什么所谓的“从实力地位出发”的外交了。这其实可能已经是各方,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普遍共识,只是这次中方代表在美方意外造就的环境下,实话实说罢了。
第三,安克雷奇第一天美方代表上演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把戏,建立在对中国的错误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可能是因为美方向来更加信任类似余茂春这种渠道提供的中方信息,所以导致其对中国的认知理解,出现显著误差。此前,这种偏差被美国的实力优势以及对其他国家的软实力影响,所成功遮蔽了。
但是,在安克雷奇,借助媒体的介入,高度全球化的社交媒体平台,全球用户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对此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审视。于是,不仅美方代表发言的不当内容引发诸多诟病,甚至连美方翻译能力不足等细节,也逐一得到呈现。
美国网民自省:和中方高层对话翻译还染紫发,我们太不专业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方的沉着、冷静、准备充分以及有理有利有节的清晰回应。中方的反击,不仅是外交上的往来,更是一种帮助美方更加准确认识理解当下中国实际情况的现场教学。反击之后,中美会谈继续按照议程有序推进,可以视为一个明显的侧面佐证。
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中美关系,这是中国代表在安克雷奇会谈上言传身教所展示的核心精神。也希望美方团队能够汲取教训,以更加审慎和严谨的态度,与中方相向而行,早日超越那些不应有的小算计和小心思,推动双边关系早日回到正轨。这其实也符合美国自身的利益,也是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过的基本事实。
延伸阅读
美方挑衅点燃火爆开场 专家:拜登政府完败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加更。今天加更的内容和正在安克雷奇进行的中美高官对话有关。
我方派出的是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同志和外交部长王毅。他们在美国与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会合,作为中方代表团的核心主力成员,参加了这次会谈。
美方对话的两个主要代表,一个是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一个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今天,在第一轮会谈刚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极其戏剧性的场面。大家已经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报道。我给大家讲几点:
首先,这种会议的正常流程是这样的:双方会有个亮相,亮相的时候各方会有个类似于主旨发言一样的东西。这个时候记者是在场的,录完这部分之后记者出来。记者离开以后双方关起门来,闭门会谈。
今天出了什么事呢?今天首先美方玩了一手。美方先讲,中方再讲。双方发言完之后,记者已经开始离开。记者离开的时候,美方说你等一下,我对中方刚才讲的东西要有回应,这个回应我希望你们记录一下。
然后美方讲了一通,讲完之后跟记者说你可以走了。中方说,等一下,你回应了,我也有回应。你们记者必须停下来,把我的回应记录下来之后你们才可以走。
这个过程就是回答了杨洁篪同志在怼美方的话当中的那一句,“不遵守最基本的外交礼仪,我把你们想的太好了。”
外交,大家知道,是云淡风轻的。在很多外交黑话下面,是那种剑拔弩张的东西,而谈判双方仍然是云淡风轻的。
就像后来今天整两轮会谈结束以后,王毅外长被人问了一句,今天会谈气氛是不是很紧张,他说没什么问题,不紧张,大家只是在阐述各自立场。
大家学到一句,原来阐述各自立场是可以到这个样子的。
外交是要讲规矩的。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国家间的游戏,这种游戏是确保国家以对话而不是冲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延续了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游戏。
而且更重要的是,现在的这套外交礼仪本源上是从西方发端而来的,但我们今天看到了什么?
下三滥!下作!美方的这种小动作,下作!
就像我们以前讲的,在1949年之前混迹于上海,在灰色区域当中讨生活的那一类特殊的人:流氓,泼皮。或者用我们一些古代文学名著当中的描述,叫“泼皮破落户”。不讲规矩,满地打滚,不体面。
而在这样一种场合,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中方义正辞严地做出了回应。这个回应,说实话,我也被惊到了。真的被惊到了,不敢相信是真的。
杨洁篪同志说得非常清晰,带着那么一点点愤怒。他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非常规范而优雅地表达说,今天的美国已经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什么,基于实力的立场出发跟你进行讲话,所谓的from the position of strength。
这话说得其实是很耐人寻味的。
实力地位,大概最近可以追溯到里根政府时期。当时他讲跟苏联进行谈判的时候说,实力地位,以实力为后盾。
所以有人很奇怪,你美国拜登上去之后不是说不搞对抗跟冲突,要跟中国人进行谈判吗?你怎么把我们请过去之后,你在那边搞这套东西。包括请我们这些人去会谈之前,你为什么还搞了很多别的小动作呢?
各位,美方所理解的这种谈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的。
为什么?因为它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
它是所谓的超级大国,这种超级大国是什么,请大家去看另一张图。就是之前日美2+2,防长和外长跟日方进行会谈的时候,中间有一个场面:日本的一号领导,日本的首相对着去参会的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一个非常标准的日式鞠躬。这个日式鞠躬带有某种下属觐见上司的恭敬意味。
日本是君主立宪制,他走的是内阁总理制路线,他的首相就是政府行政部门的最高领导人。
外交场合,一个美国行政级别部级的官员在那坦然接受日本最高领导人的鞠躬,这种上下尊卑还分不分了。还有人给他洗地,说什么日本的礼节。开玩笑,你让菅义伟给日本自卫厅官方长官去鞠一个试试看,你看他敢受?
基于这种错误的认知,美国用一种近似于街头流氓撒泼打滚的方式,在中美这么高级别的会谈上给中方下眼药,做小动作。
为什么要这样做?动机不清楚。但是你去看一下沙利文和布林肯的年龄、背景、之前跟的人、履历,再结合美国国内的政治态势,大概也可以揣测出一些东西来。
一如我之前讲的,可能被我不幸又猜中了:这次拜登政府更加希望从中美会谈当中得小分,他们不想解决什么实质性的大问题。他们只是想传递出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就是:你看,我们不需要像懂王那样吃相难看,但是我对中国的施压绝对不会比懂王更弱、更软,而且我从中国那还拿到更多。
有一句愤怒的上海话叫,困扁侬个头,类似于的头睡扁了,意思是“你做梦”。
杨洁篪同志说,我们把你们想得太好了,你们连最基本的外交礼仪都不顾。从这一番讲话的语速、语调和语气当中,我们能够听到那种愤怒,那种愤怒不是建立在个人层面上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愤怒。
你在当下这个环境当中,以如此不负责任的方式去对待中美关系。下三滥!扶不上墙,不入流!他们好像已经忘乎所以,认为可以把中国当成日本来进行对待那样,在这种外交最基本的地方搞小动作。
它那小动作相当于本来跟中国说好一人一次麦克风的机会,现在我比你多抢一次机会 ,然后把你声音闷掉,不让你说。他们不守规矩,要树立可以拿捏中国一把的东西,堪称痴心妄想。
另一方面,我个人的感受。如果说之前总书记讲说中国现在年轻一代开始平视西方,大家可能更多地还是从直观的日常生活当中去观察体会的话,这一次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开始在字面意思上,包括在外交场合,在心理和认知层面上平视美方。
这个平视包含几层意思。第一,它不代表否认美方力量的强大。第二,它不代表无视中国仍然存在的缺陷、问题跟不足。它反映的是一种自信,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信。
我跟你之间差距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些差距?如何缩小这些差距?从一条怎么样的路径去落实我的设想?然后在多长的时间里面去实现这个目标。清清楚楚,一切尽在掌握,表现出的是一种自信。
而从美方那边来看,我们继续回到沙利文和布林肯的角度上来说,我个人觉得,把记者重新叫回来这件事情也不见得是美方的预演,他事先肯定没有通过气。
为什么没有通过气?因为CNN的记者在描述现场场面的时候说了一句话,记者像被鸭子一样地赶来赶去,不知所措。没有透过风,属于现场临时加戏,戏精附体上身。
我大胆地揣测一下,布林肯跟沙利文之间好像还在暗自地较劲。也许,沙利文对布林肯之前的表现得到“睡王”在国务院演说中的全面加持略略有点吃味。想往前迈一步,来一个临时的表演。
可能他还认为自己非常地机灵,但是这一次他找错了对象,于是他玩脱线了。美方已经直接讲了,就现在现场暴露出来的画面来看,第一次外交公开交锋,拜登政府完败。
什么叫完败?莫名的找事儿,找事儿以后被中方的一顿反击打蒙了,打蒙了以后自己又没有底牌,愿意有这种鱼死网破的勇气,然后还能再继续下去。
于是显示出来的画面就是双方原先在好好说话,突然有一方向另外一方做了一个挑衅性的动作,另外一方抓住对方的脖子,啪一起耳光扇在脸上,然后说现在你清醒了,清醒的话我们继续谈。然后对方突然之间从那种躁动的亢奋当中冷静下来了,然后大家开始谈。
当然谈东西不可能谈出什么所谓友好的成果来,但双方开始交换立场。现在网上还戏称什么达成了共识,什么不吃饭了,午餐会取消、晚餐会取消。
杨洁篪同志,你去看看他的简历,对美外交一线成长起来的。能被逼成这个样子,临场要做出这种机变,相信也是出乎很多人意料。至于美方,更不要说了,弄巧成拙,偷鸡不成蚀把米。
后面的老兄还等着中美之间谈出点什么东西来呢,气候变化还要不要,是不是要跟中国在后面很快要召开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见面讨论等等。这些都不是个人的小聪明和意气用事能够解决的,所以你看到当中国糊了一顿回去之后,美方反而老实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凯南的逻辑对美国是适用的。它对于理智的逻辑未必叫做不敏感,它有的时候故意不敏感,它认为可以通过耍横的方式多要一些。而现在在面对实力的逻辑的时候,它极其的敏感和清醒。
我一个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这轮对话有点像中国主张的站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立场上的,真正意义上事关全人类的普世价值,和美国名为普世价值,实际是美国一己之私的虚伪的普世价值,进行了一次正面的遭遇战。
而代表真正意义上全人类利益的那方的主张一拳砸在对方脸上,让大家看到了未来,看到了趋势,看到了希望。
当然,过程仍然很艰巨,道路仍然很曲折,但是目标很清楚,前途一片光明,值得共同为之艰苦奋斗。
今天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