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人士曾期盼中国在淘汰煤炭方面作出更多承诺,例如暂停上马新的燃煤电厂项目,并寄望中国设定比2030年早得多的碳排放达峰目标。
《金融时报》表示,中国新一轮五年计划在能源和排放方面设定了目标,即到2025年,非化石燃料占中国能源结构的比例从2020年的15%提高到20%,并确保碳排放量在2030年达到峰值的计划将在今年完成。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削减承诺定为18%,与上一个五年计划持平。然而,外国专家们认为,由于去年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几乎翻了一番,这样的目标设定相对保守。
分析人士估计,到2025年,中国的排放量将继续保持每年1%左右的增长。
对此,专家们警告说,减排工作需要更加积极才能有机会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即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最好是1.5摄氏度。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表示,到2030年,全球排放量必须比2010年的水平削减45%,才有望实现这一目标。但联合国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迄今为止中国承诺的措施只会达到这一数额的一小部分,如果中国不承诺加快发展,缩小缺口的可能性将很小。
在中国从新冠病毒封锁中迅速复苏期间,钢铁、水泥和铝产量飙升,这意味着中国是2020年仅有的几个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家之一,其下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增长4%。
虽然中国也在积极转变对煤炭资源的高度依赖,新装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数量激增,但地方政府批准建设污染性煤电厂的步伐也很快。
非盈利组织全球能源监测(Global Energy Monitor)的数据显示,中国去年的煤电产能是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三倍,并启动了730亿瓦的新项目。
分析人士称,中国的能源转变尚未克服来自各省和行业的压力,这些行业确信煤炭和污染行业对于确保能源安全和经济增长是必要的。
环境法慈善机构地球客户(ClientEarth)中国区负责人龙迪(Dimitri de Boer)表示:“目前中国的减排事业正在面临一场拉锯战——一些依赖煤炭的地区和部门对快速减排不太热衷,但中央政府趋向于叫停这些落后的污染企业。”
《金融时报》同时透露,在其近日看到的一封信中,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通知当地财政部,中方不再考虑煤矿燃煤发电站等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这意味着中国有意寻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发展融资向可再生能源的过渡。
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Analysis)驻澳大利亚分析师西蒙·尼古拉斯(Simon Nicholas)表示:“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中国关于绿色一带一路承诺已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迹象。”
中国一再承诺,一带一路计划将以支持绿色发展为基础。去年12月,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呼吁列出污染项目的负面清单,以阻止对环境有害的投资。
去年,中国企业首次将大部分能源投资投向可再生能源项目。不过,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绿色一带一路实验室负责人王珂礼表示,只要企业保持对煤炭投资的兴趣,商业投资和交易可能就不符合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议程。
他说:“如果要使投资清洁能源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一个更广泛的趋势,理想的情况是,我们需要更加严格和明确的政策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