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很容易冲动消费,没钱就去各种平台、渠道借,而且不少人没有自制力。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的发生,有自杀的,有被拍裸照的。怎么办?不要让大学生借小额贷款公司的消费贷款确实是个可以考虑的方向。

  3月17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多少小贷公司的业务模型一夜坍塌!不过,这一天早就应该到来,从趋势上看:全面降杠杆时代来了。某些企业以后要更多学会老老实实去挣钱。

  1

  小贷公司利用人性弱点赚钱


  其实,金融机构把消费贷的口子向大学生敞开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2009年之前,很多银行到大学校园发放学生信用卡,引发不少纠纷,当时的银监会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多数银行就放弃了这个业务。

  

  2014年,很多网贷平台大规模推“校园贷”,2017年9月,有关部门根据规范校园贷管理文件,禁止任何网络贷款机构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现在已经是第三波斩杀消费贷伸向大学生的黑手了。

  此举当然会保护大学生的权益,不少家长也松了一口气。

  不过实话实说,大学生本身的自控力也是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成年人,思考借钱之后怎么还,是否还得起并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在教育体系、家庭体系之内,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克制欲望,学会量入为出,我认为是同样重要的。

  

  少数大学生不知克制,只想潇洒,拖爹妈下水,难道不是一种“巨婴”的行为?

  被前述《通知》改变的,还有一些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的盈利模式: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盈利模式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和遗忘来赚钱。

  比如小王作为一个大学生,明明没钱买苹果最新款手机,但是小额贷款公司会在他呈上所有资料之后,很快借钱给小王买。这其实已经破掉了商业底线,也打破了以往的金融风控体系,营造了一个担保人(父母)并不知情的担保体系。

  这是一个恶意的陷阱,一旦大学生还不起钱,殴打、羞辱、追债都有可能发生,征信也会出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是在做一件“赌博”的事情,它们赌的就是大学生不敢不还钱,学生的父母不敢不救他们。我见过的一个比较惨的案例是,借了9000块,最后要还十几万,父母边还边骂。某些小额贷款公司天天都在干着嗜血的勾当,天天都在给整个社会“埋地雷”。

  

  赤裸裸设陷阱,明晃晃暴力催债,也让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经常处于舆论的风暴中。

  一些管理相对规范的,互联网巨头旗下的金融公司同样有诱惑顾客(包括大学生)过度消费的问题,一切早就应该改变了。

  “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有机会让绝大多数过度消费的大学生过上正常生活。

  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一系列相关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的估值会有较多下调。这对于投资界其实震动不算小,投了这些公司的投资人们估计都会焦虑,包括蚂蚁金服即使未来再度上市,估值也会打一个相当的折扣。

  名为金融科技,实为催命高利贷的某些公司终于被扯下了底裤。

  这是往正常的商业逻辑回归——恪守为客户真诚服务的底线,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而不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将客户置于被压榨的境地,将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是公司应该遵守的规则。

  相当一部分电商平台公司,以及非电商的杀毒软件公司都在提供消费贷服务,似乎只要有点规模的公司都想通过放贷来吸一口血,这本身就不正常。

  2

  降杠杆是为了波动时“软着陆”


  不让大学生借小额贷款公司的消费贷款是诸多降杠杆步骤中的一个,其他领域的降杠杆其实也在推进。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面降杠杆的时代,决策者更多在强调高质量发展、均衡发展。

  最近几次重要会议,决策者也在重申“不能造成大起大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消费贷动手术其实只是“大手术”中的一个“小手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纠偏、降杠杆正在进行中。

  比如深圳住建部门针对二手房出台了成交参考价,银行也参照这一价格予以放贷,这其实就是降杠杆。

  

  至于全国诸多城市的银行开始追回违规流入楼市的经营贷,当然也是一种降杠杆。你要买房可以,不要来骗经营贷,不要拖银行下水。

  为什么要降杠杆?因为中国迫切需要在稳定的前提下发展科技,中国要“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既然如此,利用资金持续加杠杆做大规模已经不是现阶段要追求的目标了,而且它带来的金融风险远大于收益。

  站在国家层面来看,金融口子不能出问题是重中之重:既不能允许小额贷款公司通过消费贷来割大学生的韭菜,也不能允许地产公司、炒房客持续高杠杆绑架银行。

  前者会影响一定范围内的舆情稳定,造成一些不可预知的伤害事件,后者则可能会带来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挤压,并且会置银行于危险的境地。

  所以,降杠杆是大势所趋。稳定的金融环境是沉下心来突破科研瓶颈、提升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被人“卡脖子”的滋味不好受,制造业如果被持续边缘化,除了会带来就业问题,还会造成一些城市的持续“空心化”,这都是决策者不愿意看到的。

  

  既然是一个降杠杆的时代,我们也要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抱有一个淡定的心态,是的,6%的经济增长已经不低了,而且我们更要意识到一个赚快钱的时代已经远去:一方面是监管越来越规范严格,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总量到了一定阶段不可能持续高速增长。

  后面漫长的时间都是存量博弈,降杠杆就是要降低存量博弈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实现一种稳定可预期的增长。

  未来的若干年,除非新的技术浪潮到来,整个文明、科技才有大的提升契机,如果按目前的节奏运行:降杠杆、老龄化、少子化、佛系、收缩型城市大概率是关键词。过程中,必须伴随着公共资源的不断优化配置,以及公共服务不断提升水平,这样才有机会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环境。

  利用降杠杆的过程休养生息,补足短板,也是未来一定要持续推进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教育公平”被更多强调,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城市采取行动在解决优质学位分配不公的问题,所有的动作都是在配合降杠杆。

  今天的降杠杆,是为了经济在未来遇到波动时有机会“软着陆”,看懂大势,顺势而为,这是保住财富果实并且实现稳定增长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