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显然,相比前两位的和稀泥了事,陈佩斯“狠”的多。
相信,陈佩斯在喜剧届的造诣不用厂长再过多强调,他那一个个被各大卫视重播到烂的小品就是证明。
而这次,他收起笑脸,面露严肃,展现了不一样的一面。
点评学员舞台,他很犀利。
能从角色、表演、剧本等多个层面,一针见血指出要害。
他也很“较真”。
学员的每次彩排他都要参与,且进行一对一指导。
甚至在最新一期节目中,他直接开讲,从喜剧的由来定义到表现手法,宛如大学讲堂。
我们每一个包袱的建立,每一个尺寸的把握,每一个韵律的产生和行动的时候。这个行动过程都是在训导观众笑。
观众的笑是被训导出来的,天生不会。
足足6个小时,67岁的陈佩斯全场站着,愣是底气十足,激情洋溢,不见一丝疲态。
这档节目可谓刷新了厂长对陈佩斯的认知。
以往只知他会演,对细微表情的掌控出神入化,却不知,这些都建立在他如此雄厚的理论基础之上,“玩梗”、“逗笑”是多年修行的结果。
是啊,回顾陈佩斯的喜剧之路,万分坎坷。
从没人用的电影群演,到霸屏春晚,到遭央视封杀,再到归隐田园......堪称一部血泪史。
而说起他人生中最艰难的阶段,就不得不提下面这部片——
《孝子贤孙伺候着》
背后的故事说来话长,一切都是当时与央视的“官司”惹的祸。
演员失去舞台,就像鱼儿离开水。
陈佩斯不得不另谋出路,去闯一片新天地,于是他“下海”决定回影视圈发展。
曾经,拍出中国特色的喜剧电影,是他的目标。
然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好比他的早期作品《父与子》,这是陈佩斯和父亲合作构思的故事。
前期筹备他亲力亲为,后期拉投资,碍于电影厂热衷艺术片看不上喜剧,他则跑遍各大民营企业。
奈何鲜少有人加盟,本就为数不多的,还因制作理念不同中途退出。
拍片不易,播出更遭遇“难产”。
当时国内电影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拍片必须挂靠电影厂。
于是,没有“厂标”的《父与子》便成了三无产品,无人敢买,最后还是他去电影局好说歹说才解决。
该片则成新中国史上唯一一部没有厂标的电影。
拍片屡次受阻,1991年,陈佩斯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陆续拍摄6部作品。
本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拍出来的。
尽管受成本约束,影片场景单一,服化道也显得略粗糙,但论配置,它搁在现在也着实有分量。
陈佩斯担任导演,与赵丽蓉联合主演。
里面的小角色也个顶个的抢眼,有魏宗万、丁嘉丽、柳江、李文玲、李明启、常蓝天、倪大红等等。
庆幸的是,用心制作的好电影终不会被埋没,现如今它被奉为国产经典。
豆瓣8.5。
有网友评——
它是国产喜剧绕不过的高峰。
秉承陈佩斯一贯的路线,故事简单却不脑残,幽默却不低俗。
片中直接针砭时弊,借一出闹剧对到底是“土葬”还是“火葬”探讨了一番。
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改革,推广火葬。
但数千年流传下的习惯,怎么可能说改就改呢,矛盾就从陈小二一家切入。
陈小二在民政局的红白理事会工作,平日里负责在村里推广文明丧葬。
谁知,别看小二在外干得风生水起,他到老妈面前秒怂。
老太太年事已高,当下最大的愿望就是入土为安。
瞄准小二妈的心理,小二的舅舅萌生了坏心思。
是的,他与小二处于相反阵营,靠筹备传统土葬仪式为生,上到准备纸人纸币等烧物;下到联系摆席、奏乐;
从丧礼主持、走流程;到入土礼毕。
小二舅舅提供一条龙式服务。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土葬被摒弃,他的财路就断了。
于是,他在小二和小二妈中间挑拨,试图阻碍红白理事会的正常推广。
口头反抗没用啊,小二舅舅蛊惑小二妈演了一出戏。
他找来“假道士”看风水,一顿天花乱坠的说辞让老太太相信自己命中犯冲,需要“假死”来抵消。
而且要“死”的真实,要瞒着所有人,直到丧礼结束。
那边小二妈信以为真。
这边小二舅舅暗自窃喜。
毕竟,自己亲妈土葬,将小二这个火葬推广人的脸。
结果怎么着呢?
非常见效。
小二舅告诉正在工作的小二,他妈患急病去世。
小二一听懵了,完全没有多想,便痛哭起来。
他素来以孝子自称,怎敢违背母亲的意愿,于是他便听从舅舅的指挥,按照旧习俗大办特办。
不难看出,全片透露着一丝荒诞和讽刺。
但在看似儿戏的展开背后,是对滑稽现实有力的敲打。
国内爱面子,什么都图个风光,这是不争的事实,此风气在红白事上体会的淋漓尽致——
小二在舅舅的安排下,要给老妈最风光的葬礼。
亲戚要全部都来,盘子搞300个备着;烧给阴间的“纸物”,不要烂大街的次品,愣是搞来“坦克”保卫逝者黄泉路上的太平。
此外,还有唱戏的,跳舞的,以及念经超度的。
当然了,人家只管角色到位,至于人是不是真和尚则不管。
可以说,别问有用没,反正是逝者留在“世间”最后的一段日子,需要什么通通满足。
不就是钱嘛?
花!
记得片头,从城里回来的小二姐姐就把钱包塞给了弟弟,要多少钱随便拿。
那场面,围观的全部在欢呼喝彩,夸赞这真是孝顺的好闺女。
可殊不知,这钱越花越多,为了不让外人看笑话,她最后骑虎难下,差点跟老公为钱的事闹离婚。
而场面大又有什么用呢?
席间真正在乎逝者的有几个?
不乏这种单纯为吃肉来的:
影片前半部,荒诞的可笑;后半部,则现实的可怕。
正如一位说的——
我看到最后觉得像恐怖片。
在此,厂长列举一个印象最深的片段,即众人抬棺下葬。
这段儿画风挺诡异的,小二家的送葬队伍撞上一个结婚人家,两队人马在十字路口纠缠在一起,谁也不让谁。
就在这时,两拨人发生争执,打成一片。
谁知棺材顺势被放在婚车顶部:
这瞬间让人想起林正英的电影《新僵尸先生》里阴间红白喜事撞到一起的场景。
特别是,小二妈的棺材盖意外滑落,小二妈由于双腿拴着绳子,不得不蹦跶着跳出来。
这出诈尸的戏码,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用近乎诡异的画风,结束这场闹剧,让这部喜剧片蒙上一层不一样的色彩,也加倍其带给观众的冲击力。
坦白讲,虽说题材老旧些,但用今天的眼光看,观感也相当优秀。
能看出,当年的陈佩斯,怀抱雄心,野心不小。
只可惜,他的电影梦在1998年结束,那年,他负债两百多万,公司破产倒闭。
有人把陈佩斯的失意归结于他的性格,认为他太刚,不知世故。
或许吧,毕竟他本人也直言,自己得罪过很多人。
但,自知却并不想改变。
至今他谈起对抗央视,仍表示不后悔,即便这场官司断送了他的职业生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那他为什么呢?
要厂长个人理解,或许这就是艺术工作者的信念吧。
他对艺术的追求很纯粹,所以他适应不了当时电影制片厂对利益的争夺,尔虞我诈;
明明靠走穴拍广告就可以大赚一笔,他硬要劳民伤财,干拍电影这赔钱的买卖;
当大小荧屏都“抛弃”了他,他则和妻子钻到北京的郊区,承包土地,过起了隐居生活。
即便如此,陈佩斯心底的“喜剧魂”也从未熄灭,后来他自掏腰包转战话剧舞台就是很好的证明。
2002年,他的话剧《托儿》在中国话剧史上创下总票房收入最高的纪录。
回顾整个过程,真真是“纵‘喜剧舞台’虐陈佩斯千百遍,他仍待它如初恋”。
此时此刻,让人不禁想起他戏里的那句台词——
他老人家最大的心愿,就是唱死在这个戏台上。
想来,这也是陈佩斯所希望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