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老婆婆生了8.8斤重的儿子”“当代神医,粉末性骨折,一碗水就治好了”……

在抖音“情感主播”相关内容里,大量类似带有离奇剧情的直播和视频,被打上“正能量”的标签,出现在平台。“这是正能量?家里老人完全被洗脑了!”不少网友在知乎、微博等渠道上表示不满,有网友称,抖音里这些“情感主播”严重影响到家中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而且父母还会受这些所谓“正能量主播”的带货诱导,冲动购物消费,不乏买到伪劣甚至假冒产品等问题:“我家老人购买了38件假的金玉首饰,联系商家退货无果,联系平台,则回复称超时无权介入。这些谁来管管?”




南都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研究中心调查发现,抖音上,这些情感主播以“调解纠纷”为名,在直播间里,不断上演早孕、出轨、家暴、虐待等“剧情”。据观察,其用户群体有大量老年人,而抓住老人同情心理的主播们,则顺势完成带货任务。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情感主播”纷纷伪装“正能量”,用离奇故事博眼球,误导价值观。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关注“爸妈在网络世界里上过的当”,为你揭秘抖音情感直播间里的“卖惨生意”。

【“正能量”标签误导】

抖音情感直播间现大量离奇剧情


在抖音“情感主播”们的视频或直播主页,“矛盾调解”的戏码不断上演。

在这些视频或直播间里,主播们时而神色凝重、时而慷慨激昂,讲述着一件件“离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身患绝症的小男孩,有的是被恶毒女儿虐待的单亲妈妈,有的是被儿媳逼迫跪地求饶的公公,有的是因8岁女儿肚子越来越大而崩溃的母亲,他们纷纷因“凄惨遭遇”向情感主播留言“求助”。而与情感主播连线后,仅需几个小时,看似难解的矛盾就会“柳暗花明”。

巧合的是,相似的剧情,还经常会在不同主播的直播间“上演”。如南都记者在多个情感主播主页内看到,“89岁老奶奶给92岁老爷爷生了8斤重的儿子”这一剧情被不同主播分别讲述。



多名情感主播发布有相似剧情的视频。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情感主播会给自己的账号名称加上一个“正能量”的后缀,在这些主播发布的内容中,有不少也被贴上了“正能量”标签。

南都记者以“情感主播”为关键词在抖音平台搜索,选择“正能量”标签后,弹出了满屏的“吊诡”内容,其中不乏“前男友掏出肾给女友却选择消失”“刚出生就会叫爸爸妈妈”“70岁老大爷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丈夫去世6年,打工途中又相逢”等等。

而在多个情感直播间里,主播表演或提及一些较“敏感”的情节时会要求粉丝在直播间刷屏“正能量”三个字,以此“保护直播间”。



情感主播相关正能量标签下,出现大量离奇视频。

有剧本背后存在生产链条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在抖音情感直播间内,“请编剧写台本、找演员打配合”并不少见,有时候,主播们还会亲自上阵,给自己立一个“倒霉人设”。这些所谓的“冲突纠纷”,最终是为了“吸粉养号”,以便“带货”,而屏幕前的观众,被主播称呼为“家人们”。

“这些直播、视频的剧本都是提前编写好的”,一位抖音主播余先生向南都记者发来四份“情感主播合作协议”,他告诉南都记者,情感主播背后团队通常会和专门的“麦手”(与情感主播连麦的演员、情感主播调解纠纷的对象)合作,麦手可以自带剧本,团队也可以专门请人写剧本。

一个声称有“麦手”资源的中介向南都记者提供了一些剧本,包括了出轨、苦情大爱等等。其表示,双人麦为125元一场,三人麦为260元一场,连续剧则更贵,为每人每集140元。一般情况下,双麦和三麦都是一次性把问题解决(即完成感情调解),连续剧因为剧情比较复杂、需要连麦的人物更多,要进行多场直播。剧本内容一般非独家,独家剧本需要专门的团队操刀。

南都记者注意到,一些类似的“卖惨”剧本在多个情感直播间出现,收割了不少老人的“信任”。例如,在剧情是“为母治病”的直播间内,经常会出现“这姑娘真善良”“太有孝心了”“帮帮她”“等我儿子回来帮我下单”等弹幕。而在剧情为“上门讨债”的直播间内,弹幕往往义愤填膺,多为“资产抵债”“正义必胜”“别再激怒他,马上报警”等等。不约而同的是,每个情感直播间弹幕中都会出现“支持正能量”“传递正能量”等字眼。

在平台“正能量”标签下,却出现夸张、离奇甚至低俗的内容。在北京华讯律师事务所主任张韬看来,“这容易扰乱网络秩序,一旦在平台上广泛传播将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张韬表示,短视频、直播平台有责任加强内容管理,对于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应当严厉打击,不应采取不作为态度。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中消协副会长刘俊海认为,平台既要强调流量,还得强调质量。网络平台如存在自身监管不力甚至默许、放纵违法违规内容,就应该为此“买单”。

【消费“正能量”】情感主播利用老人同情心“套路”带货

 “家人们,赶紧集合!”2021年3月12日中午,抖音情感大V苗某在直播间又开播了,该主播目前拥有100多万粉丝和多个关联账号。

 “今天要‘收网’了”,直播刚开始,苗某的助手万某就向粉丝说了这样一句话。自称为了“保护直播间”,万某不时让粉丝在弹幕打出“正能量”三个字。

一个多小时后,主播苗某在直播间登场,出现在某工厂办公室。据苗某讲述,他的世交大哥和团队内鬼试图偷偷运走其工厂的货物并将其出售,苗某的团队助理设法拿到了两人的“通话录音”,从而阻止了这场“背叛”,而此次“收网”的“战利品”——一款驼奶蛋白粉,被当作给“家人们”的福利,现场低价出售。



主播苗某在直播间带货。

其实,你看到的“震感”故事,只是直播带货的“前戏”。

“情感直播间的收益主要靠带货”,余先生向南都记者介绍,通常情况下,一场直播以三小时为单位,暖场10-15分钟,在人气达到高点后开始带货,直播间若没达到一定人气(2000/3000人),主播将无法分成。而“带货的主要目标人群为中老年人”。

在如此KPI考核下,主播们“各显神通”,直播间里随处可见各种逼真的“套路”。

“原价4888的化妆品套盒,今天只卖668……368……268……168!”3月11日上午,主播伟某的直播间里,不到两分钟时间,一套化妆品套盒的售卖价格连降4次,并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被一抢而空。

与该主播连线的另一名主播露某,一边售卖商品一边“哭诉”称,母亲因病住院,因此求助,希望大家帮她“为母尽孝”。售卖时,露某先是佯装不舍,而后又“爽快”降价、加送商品,主播伟某则在一旁不断劝她,称“不要再送了,拍的这些东西多久才能赚回来。”

3月13日上午,南都记者注意到,主播露某又更换昵称,变身为“不差钱”的老板“璐璐”,出现在另一名主播帅某的直播间内。



主播露某正在伟某的直播间里连线带货。

南都记者在该主播的店铺内看到,其所售的眼霜、面膜、美白祛斑霜、牙膏、洗发水等洗护用品,产地多来自广州市白云区,部分产品页面未展示明显的生产许可证号、化妆品备案号等信息。这些化妆品在直播间售卖的实际价格远低于店铺内的商品标识价格,例如,原价399元一盒的面膜,在直播间内99元可以买到12盒,每片面膜仅卖0.4元。

在介绍一款价格为近5000元的化妆品套盒时,该主播并未告知品牌,有用户在直播间询问后,其表示“有的大品牌是不能说的”。

上述套盒的商品详情图片显示,品牌名称为“诗师美贵妇丹焕发青春套装”,而在商品页面的评价一栏,多名用户晒出的图片中,商品标识均为“元气丹”,并非商品简介中的“诗师美”,而套盒包装也与韩妆品牌“Whoo后”的“天气丹”套盒极为相似。“Whoo后”该套盒在天猫商城旗舰店的售价为1590元,而该直播间所售这款价格为168元。

对于“你来我往表演‘砍价’”、“先虚高标价再‘亏本’降价”等套路,律师张韬表示,“这是典型的价格欺诈行为”,如果主播及相关经营者通过“先提价再促销”的方式,欺诈、误导消费者,以诱导消费者尽快购买,其行为不仅违反了《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相关规定,也违反了《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等法律的规定,相关行为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有老年用户反映网购商品“质量差”

事实上,直播带货早已迈入“剧情化”。抖音在去年12月曾发布专项治理公告,表示将升级电商内容审核机制,重点打击“演戏炒作卖货、卖惨营销”等行为。

但即便如此,刚刚适应互联网生活的老年人们,还是深陷这些所谓的“正能量”主播设下的“圈套”。

不少网友发帖反映,自己的父母在情感直播间“着了魔”,“如同6、7岁的孩子一般,吃饭拿着手机、做饭时候也不忘看着手机”“一到卖东西的环节就想支持一下”。有网友表示,劝说无果,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也深受其害。

近期,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一项针对老年人互联网上当受骗经历的调查显示,“虚假广告”是老年人上网时最常见的风险,占比超过了30%,其次是网络诈骗,占比约为22%。在不同老年人群体中,农村独居老人上当受骗的比例高达90%。而在最常见的受骗场景中,少不了“直播、短视频”。

据部分抖音用户反映,其在情感主播直播间内买到的商品出现了“质量差、货不对板、售后服务差”等问题。例如,主播良某直播间在3月11日所售单价为99元的“鸡蛋面膜”,商品页面显示已售出800多单,而在评论中,有用户反馈称,使用了该面膜后“皮肤火烧火燎的,皮肤还痒”,询问时却被主播直接踢出了直播间,还有用户投诉表示收到的商品疑似假货,原本商家承诺“退货包邮”,实际退货时却被要求好评截图才可返运费。

另一主播鹏某在直播卖货过程中,也不断有观众在弹幕质疑 “上次在主播直播间买的化妆品都是半瓶”“年前拍了,现在链子掉颜色”“项链断了也没处理”等,而主播并未对上述弹幕进行回应。



情感主播良某直播间内所售面膜订单相关投诉。

60岁的崔女士怀疑自己在类似直播间里买到了假货,她告诉南都记者,年前她以五百多元的价格购买了一条“金项链”、两条“手链”,收到货后没过多久,其中一条手链就断了,而金项链用打火机试了一下“就全部变灰色了”,她尝试去联系客服,但始终未果。

当前,有关部门对于直播带货的监管已有趋严之势。2020年以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相继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和《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两份文件,明确提出要防范、制止“违法广告、价格欺诈等侵害用户权益”“发布虚假信息,欺骗、误导用户”等行为,“重点查处实施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商业混淆等违法行为”。

律师张韬表示,若所售商品存在假冒、三无产品、不发货、无售后等情形,则主播涉嫌违反《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有权主张惩罚性赔偿,并可向监管部门投诉或者举报;同时,如果违法情节严重,行为人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例如,涉嫌销售伪劣产品罪等,其可能根据情形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刘俊海认为,平台也应“守土有责”,如果不对商户进行严格约束,平台也应当对消费者承担先行赔付的责任。对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平台对经营者的资质资格未尽到审核义务,或者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需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