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华商韬略 高千
在《我不是药神》里,吕受益不顾一切的去买印度仿制药,不惜违法走私。一个隐藏的问题被拿出来审问:
为什么国内的药这么贵?
2018年前瞻经济学人做过一个统计,我国肿瘤药市场,半数市场被进口药瓜分,而高端靶向药,几乎全部靠进口。
美国作为创新药研发大国,对全球创新药物贡献了近50%。
中国有7000多家制药企业,为什么研发不出创新药物,这和药企的研发投入和基础研究都有关系。
2020年,美国投入最高的药企强生的研发费用为121.59亿美元,对比中国投入最高的百济神州为12.9亿美元。中国研发投入Top30药企的研发总投入,不敌美国一家药企。
我国药物研发面临着耗时长、费用高、成功率低等风险,从研发到上市平均耗时约14年,而专利期总共20年,剩下只有6年的售卖期。
因此,比起研发药物,仿制省时又省钱,在这种情况下,药企们宁愿选择仿制放弃自研。
仿制药就要一直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国医保局自2018年成立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创新药生产。
先是从根源上缩短药物上市审批时间,将审批时间由原来的几年缩短到几个月,紧接着把医保重点放在自研“救命药”上,保证“救命药”的价格稳定且能快速放量。
政策的支持下,药企研发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港交所向创新药企打开了大门,药企融资变得顺畅。
这些改变极大地激发了药企自研的积极性,毕竟创新药物如果顺利上市,确实可以得到较高的回报。
几年的时间,我国药物创新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惠及国民方面,肿瘤免疫药物陆续上市,让免疫治疗进入平价时代。
除此之外,还打破了中国创新药“零出海”的局面。2019年,百济神州新药泽布替尼(百悦泽)被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获批在美国上市,成为中国首款自主研发在FDA获批的创新药。
这些进步值得骄傲,但更长远的来看,我们仍然是在踩着别人的脚印往前走。
目前药物的创新还是停留在仿制基础上的再创新,原始创新药物的研发仍然没有起色,而这方面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撑。
相比美国,我国基础研究薄弱,和芯片、新材料被“卡脖子”一样,医药行业的问题,根源还是在基础研究上,缺乏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的科研支撑。
除此之外,美国药企会和学校、科研机构合作,支持基础研发。在研发成果出来之后,会有一系列完整的链条帮助转化科研成果,助力上市,打通实验室与药房的最后一公里,防止成果枯萎在实验室。
这种完善的链条会鼓励研发人员潜心研究,最终得到满意的回报。而我国对基础研究部分支撑不够,药物研发动辄十几年,研究人员会因为链条不够通畅看不到未来而望而却步。
说到底,创新药不是单纯的科研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只有自己站起来了,《我不是药神》的悲剧才能够少一些。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只愿在面对疾病时不会因为穷而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