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许桥,原文标题:《徒步中国,为什么首选西南》,头图来自:电影《荒野生存》海报

2019,尼佬带队徒步约旦。/微博<br>
2019,尼佬带队徒步约旦。/微博


再后来,他把自己最喜欢的路线选出来,开始带队徒步。春天去地中海,看见“来自撒哈拉的扬尘肆虐在利比亚海上空”;夏天在喜马拉雅的山里,发现“成熟的杏子掉在遥远的山谷里”;深秋到不丹布姆唐,“和黑颈鹤一起飞向不丹的心脏”,寻找最后一个喜马拉雅王国的发祥地;冬天或许回到滇西南,看怒江的山村,“两岸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都挂着雪,村里依然常绿花开”。


读尼佬的旅行指南和笔记,是一种感性和理性上的双重享受,他能把一条徒步路线的历史文化和沿途见闻写得如临其境般迷人,也能提供妥帖的请假、签证、装备、行程等建议,令人舒适。


在这个无法出境旅行的时期,他开始重新漫游中国,云南、西藏、海南、甘肃、山西等等,把错过的地方扫一遍,去过的地方再走一遍。趁他刚刚结束一段滇藏小环线,我们和他聊了聊后疫情时期的旅行。


西藏林芝
西藏林芝
九寨沟
九寨沟


新周刊·九行:你在路上会带相机吗?


尼佬:我有带一个非常小的微单,一些随手拍就用手机,基本上拍照就用这两个。虽然不得不说,如果你对画质有点要求,微单和手机是不够的,每个器材都有局限,可能局限还很大。


但是,你用什么器材,就拍它能拍的东西就好了,不要妄想去拍它实现不了的东西。比如用手机拍月亮,怎么可能呢?手机能抓到一些瞬间的、有趣的画面,就够了。


我老说,你别妄想把身临其境的感受拍下来。因为拍照其实是一种创作,不管水平高低,都会把照片处理成你想要的样子,但是,这跟你当时看到的风景,可能不是一回事了。


新周刊·九行:你去年重新走了一圈海南,环岛骑行,能否讲讲路上的感受?


尼佬:海南最大的产品就是海岛度假,看三亚这么多酒店就明白了。大部分人只是把海南当成一个纯粹的酒店度假目的地,或者是一个离岛,一个化外之地,但实际上,海南挺有意思的。


骑单车环岛一圈下来,我发现海南的文化其实是一层一层的。最早的、最里面的可能是原住民文化,比如黎族,他们的饮食跟汉族不太一样,他们的口味更偏酸。这跟海口那边闽南人和广府人混合出来的口味,有很大的差别。


三亚
三亚


而海口西边的临高人,他们讲的临高话,从语言学上来讲并不属于汉语,只是后来和当地人互相交流,最后融入了汉语。后来海南还有闽南来的移民,现在又有东北的移民,这里面是一层一层的。只要离开酒店,你就会发现这些文化是互相影响。


海南是很有历史的地方,有点像一个微缩型的小南洋。你可以看到当年海南华侨下南洋后传来的东西,比如一些小镇上有南洋风格的百叶窗,镇上的人也喝咖啡。


海南民族服饰
海南民族服饰


还有一些更有意思的文化。比如三亚,很多人觉得三亚没什么文化,不像海口有骑楼,但三亚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族群——回辉人。


回辉人的祖先是东南亚的占婆人,在越南中部建立过一个占婆国,到17世纪末成为了穆斯林。他们和越南人经常发生战争,后来越南人从河内扩张到湄公河三角洲,就把占族人征服了,但有一部分占族人飘到了海南,回辉人就是他们的后代。他们至今还信仰伊斯兰教,很特别,他们的面貌还是很东南亚,他们做的菜比如鱼汤,我觉得是三亚唯一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食物了。


如果游客只是躺在酒店,可能完全不知道这些东西。我有一个读者曾经在微博跟我说:“我每次去三亚住海棠湾,总是吃不到好的清补凉。”


我心里就大翻白眼,去海棠湾怎么可能吃到清补凉?要吃清补凉,要去到海口或者琼海的那种小巷子里面呀。在一个海滩的五星级大酒店,吃到的清补凉,完全不是一回事。


现在大家去海南就是度假,很多人还带着小孩子,而我们中国人对小孩太过保护了,觉得哪里都不安全,就局限在酒店和商场里面,那怎么可能吃到好的清补凉?怎么可能看到三亚居然有200年前就盖好了的穆斯林圣墓呢?


所以,海南不是没有可玩的地方,只是因为海南的度假业实在太辉煌了,遮蔽了一些本土的文化。


徒步旅行,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新周刊·九行:在那么多旅行方式里,你为什么喜欢徒步?


尼佬:首先,徒步不仅仅局限于在自然界的徒步,我去很多城市也会去徒步。但中国城市确实不太适宜徒步,因为很多城市的设计不是为行人考虑的。你去欧洲的话,徒步肯定就是体验城市的最好方法。


如果是不太大的城市,我会选择去最有人气的地方,不是商业街,而是比较市隐的地方走一圈,看看那些招牌,看看当地人在吃什么、做什么,走走逛逛。


徒步不那么快速,不那么走马观花,你可以花多一点时间,跟自然相处也好,跟高山相处也好,跟城市人居住的地方相处也好,对自然或者对这个城市,都能够有更多理解性和同情性的亲近。虽然走得慢,但你可以跟它们对话,或者跟自我对话,产生一个有机的碰撞。


新周刊·九行:通过徒步的方式,也更能发现这些城市不一样的性格吧。


尼佬:对,差别太大了。当年去西北时,被西北夏天的夜市惊呆了,以前以为只有南方才有夜市,结果西北一到夏天,街上竟然会有很长的夜市,有很多小吃,很多卖货的。后来我明白了,因为他们夏天太短暂,他们要珍惜夏天。


当然从传统的味道来讲,肯定还是南方夜市更好一些。这跟历史也有相关,北方经历的历史变革是比较多、比较剧烈的,像海口、厦门这些地方的老街区还有很多晚清民国的建筑,这在北方基本不太可能看到。


新周刊·九行:如果没有疫情,您本来有什么徒步计划?


尼佬:去年原本打算有两个季节在南美,从北到南走一下,先从厄瓜多尔到秘鲁,然后再从智力到阿根廷。


南美北部是很典型的安第斯山脉,这里的人种、文化受到原住民文化的强烈影响。南部的智利跟阿根廷是两个比较欧洲化的国家,欧洲文化移植到那边后的变化,以及那里的自然风貌,都很有意思。而且这里还有很多葡萄酒,如果你喜欢喝葡萄酒,肯定要去那边喝,因为国内酒税太高了,在智利只要几十块钱的酒,在我们这边要卖到三四百块钱。


这也是旅行很重要的一个吸引点,你可以尝到每个地方不同的新鲜的产出。在国内旅行,我也有一个原则——最好吃的东西是产地50公里以内的东西。


敦煌夜市<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敦煌夜市


现在国内机票很便宜,如果你想吃一个小笼包,就直接飞到上海或无锡,做一个周末的小小旅行,其实也不贵;如果想吃云南的野生菌,就飞到云南,不要去那几个很有名的游客城市,去排名第二第三的小地方,比如说丽江走两个小时到剑川,再随便开车到某一个乡镇,当地小饭馆肯定有当天刚刚摘下来的牛肝菌之类的鲜菌,便宜又好吃。


这就是旅行带来的一个好处,你可以尝到每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体验它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还有人跟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


新周刊·九行:你徒步的时候,偏向于去一些非中心的地方,它们可能一直是世界的边缘,或者曾经有过灿烂的文明。


尼佬:徒步首先是希望看到美丽的风景,这是一个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你必然会去找一些有山脉的地区,比如说喜马拉雅、地中海或希腊,都有很多山脉,再比如克里特岛和西西里岛,有很高的雪山。


喜马拉雅峡谷
喜马拉雅峡谷


其次,我不属于荒原爱好者,比如穿越无人区之类。我喜欢去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你可以在那里看到古人当年所看到的东西,也会承受和古人一样的体力痛苦,但是这些地方现在依然有人居住,又能得到一些现代的服务和享受。


在这种古代和现代的交错体验中,我会对人类为什么这样生活,有更多理解。他们怎么选择一个居住地?怎么建立和维系家庭?然后再看看现在居住在那里的人,他们可能已经不是早期居民的后代了,是从另一个地方移民过来的,他们选择这个地方的理由又是什么呢?你会有很多有趣的思考和发问。


比如土耳其,当年是弗里吉亚人在这里居住,而弗里吉亚是一个希腊化的民族,但又不是纯希腊的民族。现在居住在土耳其的人,可能是从远方搬过来的,也有一些本来就是当地人,那他们如何看待祖先?他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以前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不亲自走一走,就没法得到感性的体验。


去喜马拉雅徒步也是这样的,你走了之后,才能了解当年人们选择的智慧,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个山口而不是那个山口,他们的理性或感性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我们去探寻历史,不是要完全复古,其实也是观察我们在当下的选择。虽然说我们现代化了,但面对自然和生存选择的时候,古代人和现代人有很多事是共通的,这也是我喜欢走古道的原因,你可以对人性和人生有更多的理解。


新周刊·九行:你去尼泊尔那边的喜马拉雅山区徒步的时候,肯定走过樟木口岸吧,现在这个口岸在2015年地震后已经关闭了,去年春节我还看到留守人的照片,挺唏嘘的。


尼佬:对,这真的就是历史在你面前发生了。我们以前觉得一个城镇可能会一直在,但实际上它很可能突然就被抛弃了,可能因为地质原因,可能是因为战争,突然就被抛弃了。大概在地震之后,中尼口岸就搬到了吉隆,樟木就暂时作废了。


去年我还专门去过一次吉隆。那边海拔很低,2000多米,它整个植被、风貌很像尼泊尔。因为它是口岸,也有尼泊尔餐厅,但大部分是倒闭的,因为封关嘛,人家过不来,我们也过不去,餐馆没有生意。


吉隆
吉隆


不过当时很有意思,我徒步去了一个村,那个村庄直接可以看到对面尼泊尔的学生,有一些地方是我们以前在尼泊尔去过的,这个感觉特别有意思。因为国家界线的存在,你不能一次走一个大环线,只能先在那边国家走一遍,然后在这边国家再走一遍,才能对这个地区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亚洲的情况就是这么复杂,不像阿尔卑斯山,在那边从法国走到意大利,或者从意大利走到奥地利,都是无所谓的,这和亚洲交错复杂的地缘关系很不一样。


新周刊·九行:国内很多人对徒步其实是有偏见的。


尼佬:我们整个大环境,包括社会、老百姓、网民,其实都不太喜欢徒步者,觉得徒步者是一种冒失、冒险、惹麻烦的人。现在自然保护区划得越来越多,其实除了保护动植物之外,还有防驴友的功能。整个画一个圈,你就不能进去了。


很多人骂驴友,说他们浪费社会资源,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无解的社会氛围。总体来讲,我们国民不太有冒险精神,也不太鼓励冒险精神,导致整个社会在制度设计上并不想给这些偶尔的冒险者一些帮助。比方说出动救援,其实完全可以用保险来解决啊,还可以由一些户外团体提供支持。但这些都没有,导致现在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我觉得这个情况未来几年都是无解的,虽然中国还是有很多很厉害的徒步者,也有很专业的户外运动从业者,但整个社会氛围是不支持他们的。我们很多景区,其实是把风景当成一个动物,把它关在笼子里,你在动物园里面漫步就好了。


新周刊·九行:你觉得国内哪个地方的徒步氛围好一些?


尼佬:我个人觉得成都、滇西北比较好。四川和云南这两个地方,自然条件都比较好,也拥有了很多杰出的路线,比如虎跳峡的徒步路线,几乎所有喜欢户外的老外都喜欢到这里徒步。不过有些地方也不行,比如说四川贡嘎雪山,路上会有很多垃圾,可能是因为它离成都太近了,游客很轻易就可以过去。


滇西风光
滇西风光


滇西北的风光虽然没有西藏那么极致,但也有很漂亮的风光,人文也很不错,翻过一座山就是另一个民族,语言、风俗、生活习惯都不一样。最难得的是,这里的村民会互相协作来帮你完成徒步。


比如我经常组织翻越碧罗雪山的“传教士之路”,这是很有历史的徒步路线,一百多年前就有天主教徒到这些村落传教,现在这里还做葡萄酒。村民们会自发地帮助徒步者,带他们进山徒步,价格不贵而且很稳定。这是国内很难得的那种乡村,有非常好的徒步氛围。


新周刊·九行:云南的这种氛围跟它的旅游史应该很有关系吧,因为云南一直是一些植物猎人、博物学家、探险家喜欢去的地方。


尼佬:有关系的,我刚才说的传教士之路,后来就是有一些外国游客直接跑到村里,让村民做向导,帮他们走当年的传教士之路。然后有个向导就发现,原来我还可以做这样的工作,而且还能给大家提供很愉快的体验。


这两个村子就开始发展起来了,而且翻越碧罗雪山需要三天行程,两边的村子分别在山的中间修了两间小木屋,这样大家就不用背帐篷了,徒步中途可以在里面烧火、做饭、睡觉。


这是自然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人民自主的一个产物,而且有一种互助的氛围,不是你死我活的野蛮竞争,我觉得是很难得的。

伊朗烤肉
伊朗烤肉


新周刊·九行:你去过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你是如何找到这些有趣的旅行地的?


尼佬:我觉得,首先你要对某一个地理单元或者某一段历史感兴趣,你心里本来就有一个想去的地方,那么你就会很认真地研究这个路是怎么样的,路上有什么东西。


比如我很喜欢喜马拉雅的文化。一般别人说起喜马拉雅就只知道珠穆朗玛峰,但我会研究喜马拉雅前十名的山峰是哪几座,那些山峰下面都有什么地方可以去。


喜马拉雅有很多山口,哪些是历史上的山口,哪些是藏族人走的,哪些是英国人走的,哪些是克什米尔的商人走的,他们当时为什么这么走,现在是什么人在走?有了一个你真正的感兴趣的地方,你就会很自觉的去寻找这些东西,而不是被社交媒体带着走。


所以,我觉得像《LP》这样的旅行指南,还是非常有用的。不过很多人是上路的时候才看,我建议,如果你对某个地方感兴趣,平时就把它通读一遍,可以给你很多灵感,比如哪些地方是最火的,但旁边可能有一个有趣却没多少人去的地方,然后你再按照《LP》的推荐,或者你自己组合出一条路线。


我觉得,现代人直接跟着社交媒体推荐的路线去旅行,其实挺可惜的。大部分上班族一年可能就出去两次,既然你的旅行是很珍贵的,为什么要随波逐流?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路线,这样旅行才有意思。


新周刊·九行:你做了十几年的徒步,有没有过倦怠的时候?


尼佬:老实说,有时候已经买好机票,离家的时候会突然想,干嘛要走啊,宅在家里面、躺在床上看电视不好吗?但你已经花了机票钱,舍不得浪费,还是要走出去,到外面恢复了两三天的节奏之后,我还是会沉浸到那种见到一个新世界的欢乐当中。


之前我经常被问一个问题:“你们常年走,不累吗?”我只能说,因为你们是偶尔旅行,不太知道我们经常旅行的人的方法。


你们出去玩两个星期,行程通常会安排得很紧密,但我们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两个月都安排得这么紧密的话,我早就死掉了。


我肯定是某一段时间走得比较紧,走了7天、10天之后,我就会找一个路上碰到觉得不错的地方,停下来住上一两个星期,这样的话就会对当地有更多的认识,然后我也得到了休息。这是我们徒步旅行的一个诀窍。


我在意大利旅行的时候,在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徒步了几天,一路玩了5个城市,突然到了一个海边,我就在海边呆上一个星期,然后再出发。这就是我的节奏,旅行要控制节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许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