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楼部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来精准“掌握”客户?有网友说,因担心面部信息被盗用,甚至戴着头盔去看房。
近日,浙江省慈溪市检察院召开了一次检察听证会,和售楼处人脸识别系统涉嫌侵犯不特定消费者人脸信息的行政公益诉讼有关。
这样的听证会,在全省还是首次。
“售楼处人脸识别记住你了……”
李小姐(化名)在杭州湾某地上班,为了上下班方便,想买套房子。今年春节前的几天,她转了几个楼盘,看中一套房子。
为了享受购房优惠,她赶到一家中介机构,向工作人员说明了来意:要买房。
随后,中介的一番话令李小姐震惊:“对不起,你已经被售楼处的人脸识别记录了,售楼处有了你的信息,我们没法给你优惠。”
李小姐越想越生气,拨打了全国检察服务电话12309,反映了自己的遭遇。
慈溪检察院派出检察官暗访。经过两天的暗访,检察官们发现:这里10多个楼盘,大部分存在这样的情况,在售楼处的角落,安装有人脸识别系统。
相关证据出示
而和李小姐遭遇类似的购房者,还真不少。
听证会上,承办检察官马津津举证说,“调查时,售楼人员自己也承认,他们可以存储买房人脸部特征,用于比对和识别买房人。即使你戴着口罩,也能识别出来。来过几趟,什么时间来的,一览无余。另外,售楼大厅也没有公开明示收集买房人脸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更未主动告知并经买房人同意。”
检察官认为,上述收集人脸信息的做法,涉嫌侵犯不特定消费者合法权益,导致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房产商此举用来区分客户来源,甄别是否中介带客,以便于与中介结算佣金。但这种行为,违反了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
各方专家观点:建议拆除
这场听证会长达两个小时,来参加的人,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公益组织代表、律师代表、法学专家、软件技术专家等。
律师代表陆逸翔认为,本案中楼盘开发商的行为,系违法收集买房人的个人生物信息,属于侵害不特定消费者个人信息,社会公共利益已受到侵害。
宁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何跃军建议,房产企业对各类客户加强线下审核,并拆除人脸识别系统。
技术专家包思诚认为,房企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没有必要性,建议取消。对于已经采集的数据,应根据相关法律要求进行保护。
慈溪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朱红晖说,“当前,刷脸时代已经到来,既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也引发社会大众对人脸信息安全的诸多担忧。从现有情况看,一些企业或单位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时,漠视公众知情权隐私权。因此,希望各当事主体在经营过程中,自觉遵守消费者信息保护义务。”
目前,慈溪市检察院就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取证中。
记者 程潇龙
通讯员 范宏昕 马津津
相关报道:
被售楼处人脸识别拍到,买房多花30万?有人被迫戴头盔看房
想买房的你走进了一家售楼处。热情的工作人员举着托盘走到你身边,托盘上放着三种不同的饮料。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他会替你考虑周末去哪娱乐,孩子在哪上学,怎样付款“最划算”……
但他大概率不会告诉你,当你在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时,天花板上的摄像头正在对你进行人脸识别。
“售楼处戴口罩也能人脸识别!”“杀伤力惊人的售楼处人脸识别系统”……以“买房”加“人脸识别”为关键词在网上检索,这样的消息比比皆是。
在南都记者的调查中,多家售楼处承认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更有房地产业内人士称,“类似的系统每一个公司都有”。但专家提醒,未经消费者同意就抓拍其人脸照片涉嫌侵权,数据一旦泄露危害极大。
房企暗中铺开人脸识别 有购房者戴头盔看房
近期,一则“戴头盔看房”的小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还有字幕:“为保护个人信息,戴着头盔去看房”。
网上流传的“戴头盔看房”视频。图自网络。
导致看房者出此奇招的,正是售楼处的人脸识别系统。
房地产中介袁宇告诉南都记者,房企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与其“分销模式”有关。每当新楼盘上市时,房企一方面会花大量费用做营销宣传,吸引潜在购房者,另一方面也会找各种卖房平台作为“分销渠道”,让渠道帮忙招徕客户。
如果购房者是看了房企宣传前来买房,叫做“自然到访客户”,说明房企的营销费没白花;如果购房者被渠道中介带上门,就属于“渠道客户”,房企要给予中介一定的“好处费”,即提成佣金。
过去,房企销售与渠道中介抢客户的“混战”经常发生。而人脸识别,就是为了帮助房企判断某个购房者是什么类型、是谁的客户,佣金应该发给谁。
“现在基本上每个开发商都有这种人脸识别系统”,房企员工徐怡芳对南都记者说,如果没有人脸识别,就会有很多“灰色地带”。
她举例说,客户A和客户B一起来售楼处,销售A接待了他们,但只有客户A登记了信息。当客户B再次上门时,是跟中介B一起来的。最后,客户B通过中介B成交了。销售A发现他接待过客户B,会认为这是他的客户,销售A和中介B就会产生争执。
徐怡芳还提到,房企销售和渠道中介的佣金不一样,一些购房者会在自己到过售楼处后再去找中介。“中介会给他们一些优惠的甜头,但对于房地产公司来说,这一单的销售成本就变高了,既花了营销费,又多付了佣金。”
房地产中介程鑫认为,除了房企,中介也能从人脸识别中受益。他告诉南都记者,人脸识别可以确定中介的首看时间、获客数量。在中介首次带客看房后,房企会为中介机构提供两到三个月的保护期。这期间即使有其他中介抢走客户并签约,也不会获得佣金。
记者现场调查:就算戴口罩也会被“无感”抓拍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为了满足房企需求,多家公司推出了“人脸识别渠道风控”产品,且市场铺得很大。
以深圳市明源云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下称“明源”)为例,该公司在其官网宣称,相关产品已覆盖“80+”城市、“1100+”项目。佛山市大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迈”)则介绍,疫情发生后,看房者往往戴着口罩,但其系统在江门骏景湾集团-领峰项目上线一个月以来,识别率仍然高达97.77%。
明源公司官网上的产品介绍界面。图自AI前哨站。
近日,南都记者以购买产品为由,联系上了明源公司销售陈兵。据陈兵介绍,明源的人脸识别系统分为软、硬件两部分,包括多家合作厂商:摄像头等硬件跟旷视定制,算法与华为合作,数据则缓存在阿里云。
“我们做过测试,可以同时识别50个人,戴口罩也可以识别。”陈兵说,与传统的安防视频不同,系统可以识别并预测看房者的行动路径,框选其必经路线,设置摄像头进行抓拍。拍完后,系统还会自动选出一到两张“最优照片”。
等看房者确定买房,用“人证一体机”进行身份验证时,系统后台就会将身份证信息绑定到此前的记录上,“相当于人、人脸、手机号、所有来访记录进行比对”。
当记者以前述“戴头盔看房”的视频举例,提出看房者可能有隐私顾虑时,陈兵表示,人脸识别摄像头和监控摄像头的外观一样,可以全程“无感”抓拍。“他们是不知道的,之前确实听说过相关的案例,但是现在慢慢没有了。”
为了体验无感抓拍的效果,南都记者假装看房,来到了北京市大兴区的中国铁建·国际公馆(下称“铁建”)售楼处。这里正在使用明源的产品。
在一个小时的体验中,南都记者看到了多个标着“旷视”字样的摄像头,一楼有三个,二楼样板间区域至少有两个。但无论是在售楼处门口还是楼内,摄像头处均无人脸识别提示,销售人员也并没有提及人脸识别。
铁建售楼处内部标着“旷视”字样的摄像头。图自AI前哨站。
记者全程戴口罩完成“看房”后,陈兵询问了记者当天的衣服颜色,很快找其同事调出了四张抓拍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成功拍到了记者,有一张甚至是记者在售楼处外张望的照片,右上角的时间标记精确到秒。
人脸识别系统抓拍到了记者在售楼处外张望。图自AI前哨站。
为了更全面地展示系统功能,陈兵又展示了另一个项目的后台截图。
截图显示,戴口罩的陈兵在33分钟内被抓拍到三次,每一次抓拍的时间、照片、“人证一体机”拍摄的对比底图及“人脸相似度”均列在其中。
此外,系统还有“查看短视频”的功能,其中一个视频展示了陈兵从画面外走进售楼处门口的全过程。
人脸识别系统后台的截图。图自AI前哨站。
一张脸关系到几十万元?信息不透明导致纠纷不断
在房地产从业者看来,人脸识别好处多多。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其中暗藏猫腻。
“一般人对类似人脸识别这样的高科技运用,大概都是一种‘用就用了呗’的无所谓态度。不过,当人脸识别和购房优惠挂钩,一张脸算下来有好几十万的折扣时,恐怕没人能够淡定了吧?”房地产自媒体“重庆地产news”这段话,道出了其中玄机。
在去年底发布的一篇文章中,该自媒体称,某项目推出了一系列年底购房优惠,只要购房者第一次到访项目并当场下单,各种折扣算下来可以少花30万元。但购房者必须是第一次到访,或者说此前没有被摄像头拍到过。
同一套房屋,消费者从不同渠道购入,差价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货比三家”本是人之常情,但房企用上人脸识别之后,就等于将消费者“一拍定终身”。
“戴头盔看房”的极端案例由此而来。但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晓人脸识别的存在,因此与房企、中介产生纠纷。
一位房产中介发布视频称,购房者“买多了几十万”。图自网络。
“售楼处在不告知本人,未经授权同意的情况下,擅自私下识别获取人脸生物信息,这种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本人个人生物信息安全。”今年8月,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投诉称,天津“XX文苑新房售楼处”擅自采集了他的人脸信息。
原来,一个月前,这位网友通过中介购买了XX文苑的一套房屋。但在8月4日,他被售楼处告知,售楼处的人脸识别系统曾经识别到与他相似的人独自看房,因此他属于自然到访客户,不属于中介渠道客户,不能享受渠道优惠。
“仅通过未经本人授权的人脸识别对比,售楼处就单方面霸王条款认定本人曾来过售楼处,为售楼处自访客户,严重损害本人购房利益。”这位网友说,在多次交涉中,售楼处均“态度恶劣”,他投诉无门,“十分困扰”。
之后,天津市河西区政府反馈称,该事件“属于合同纠纷,建议市民到法院自诉解决”。对于网友提到的售楼处“侵权私自获取人脸信息”的行为,河西区政府并未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