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磊:数字化改革已经是全球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浙江省最近也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提出要建设数字浙江,并且打造全球数字化变革高地。那么浙江下一步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袁家军:那么这个改革的目标,我觉得我们就是要推动省域治理现代化。同时推动经济社会法制和政府自身要进行系统性重塑,激活整体的活力。因为我们以前在一些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都在一些领域进行了突破。那我们这次数字化改革它是一个全方位的,要一体化。那么全方位我们认为就是从经济、社会,从法制,从政府所有各个层面要全体动起来。我们确定了一个叫构建一个一体化智能化的公共数据平台。另外就是五大综合应用。就是围绕党政机关的整体智治,围绕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还有数字法治五个方面都要全方位来推动。另外我们还要构建数字化改革的理论体系,还有数字化改革的制度体系,规范体系,从法律从制度层面来进一步来规范。目前全省上下都在积极的行动,我们希望一年能够见到成果,两年会有大的变化吧。五年时间因为我们是谋划“十四五”五年时间我们觉得要有整体的跃升。我们也希望能够在数字变革这样的一个时代,浙江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整体的一套解决方案。



吴磊: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了全球贸易和海外的投资,作为开放大省,浙江过去一年在吸引外资和扩大开放这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袁家军:从浙江的角度来说,我们就是要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去年比如说我们的对外贸易我们再创新高,浙江省的进出口的总值达到了3.38万亿元。那么其中出口是2.5万亿元,增长了9%。占全国的份额到了14%,那么第二个围绕着引进外资,去年也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去年的全省一共使用外资落地的项目一共是2821个,外资的总额达到了157.8亿美元。那么增长的速度也是高速增长,我们达到了16.4%。而且占全国吸引外资的比重也达到了10.9%对吧。那么去年我们在围绕着自贸实验区的扩权扩区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去年有原来的舟山自贸试验区,增加了宁波,杭州和义乌的。这样我们自贸试验区这个开放平台也不断加大。所以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我们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新发展格局当中来构建一个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围绕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我们重点要服务一带一路,我们要把舟山的油气全产业链的开放这个这个方面的工作的在不断的扩大,同时要打造全球的大宗商品的储运交易这样的一个中心,那么推动国际商业的变革。特别是我们要把这个海港空港陆港和信息港四港联动,四港联动来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枢纽的建设。



吴磊:审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重要议程。那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您能否给我们描绘一下浙江今后五年乃至2035年的发展愿景。



袁家军:我们浙江全省上下都把打造“重要窗口”作为我们的重要使命,所以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是我们在“十四五”的一条主题主线。所以我们要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具体来说,我们还要聚焦打造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名片。一个就是民营经济,打造民营经济大省的金名片。第二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发展的金名片。第三是打造我们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名片,第四是政府治理的治理领域,我们叫整体智治的金名片。第五对外开放还是继续走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这样的道路。所以打造对外开放的金名片。第六是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这个金名片。再有的就是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的金名片。还有就是诗画浙江金名片。最后就是要打造一支守正创新的干部队伍的金名片。所以我们“十四五”围绕这些方面做了系统的谋划,而每一项工作当中都有具体的思路举措抓手。还有一些平台,包括政策。那么最终我们要落脚在人的现代化,要建设人民的幸福美好家园。



吴磊: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浙江民营经济活跃发展,那么下一步浙江在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举措有哪些。



袁家军: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对最大特色。民营企业家也成为浙江社会的最宝贵财富。那么我们目前民营经济在浙江的经济社会版图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说GDP他占了66%,税收占了74%,出口占了80%,就业87%。那企业的数量占了92%。那中国有一个很重要的评选,也就是每年都评民营经济五百强,那么去年的浙江占了96席,连续22年在全国都排在了第一位是吧。所以我们下一步还是要继续来围绕民营经济的发展来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那么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有“凤凰行动”来培养上市公司。再有“雄鹰行动”,培养跨国企业,还有“雏鹰行动”,小微的创新企业。推动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营造一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吧。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去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那么浙江省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我们提出了五减,叫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和政府自身的减支。2020年主要为企业减负4800多亿元,很大部分的都是民营企业受益。民营企业现在他们最难的是什么,是融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所以省里就推出了我们叫融资畅通工程。这样的话在融资的全链条,我们分析哪些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融资的堵点,痛点,卡点,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尽可能的推动企业投资的便利化,所以采取一系列的创新的手段去推动民营经济在浙江的健康发展。



吴磊:落实2030年的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重要承诺,作为中国东部的经济大省,浙江将如何落实这样的要求,同时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袁家军:浙江是习近平主席主政浙江期间提出的“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他提出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长期以来浙江一直围绕着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这样的一个路径。从省级层面组织了专班,正在认真地来分析我们的能源总耗,碳排放的总量,能源的单耗,碳排放的这个单耗等等这些方面的一系列指标。总体思路我们就体现了一个是要在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围绕生产方式来调整产业结构,运输结构,农业结构,还有能源结构,第二个我们就要推动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第三我们提出来就是要推动生活方式的低碳绿色转型,第四我觉得我们还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碳的收集,碳的交易。我们现在按照中央的要求,正在开展非常详细的工作,详细的分析测算工作,我们也有信心一定要在国家的目标之前我们率先实现碳达峰,把这样的目标作为我们下一步“十四五”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展目标,全力推动。



吴磊:浙江杭州将作为2022年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举办地,现在目前的筹备情况怎么样。



袁家军:因为2022亚运是明年,我们预计是明年九月份。所以我们在确保明年四月份之前所有的场馆都要建设完毕,同时其他的基础设施也都要基本具备条件。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着提升城市的品位,提升这种无障碍环境,提升市容市貌生活配套设施等等,我们都在共同努力。特别是有一大批志愿者,群众的参与度非常高,大家都希望通过这个亚运会能够参与亚运,能够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杭州,认识杭州,喜爱杭州。

13世纪的意大利罗马的旅行家马可·波罗那个时候到杭州旅行,他就说了一句话,他说Hangzhou is the most splendid city in the world。所以习近平主席也赞誉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创新活力之城。杭州在2016年举办了G20峰会,那个时候让世界认识了杭州。所以这次亚运给杭州一个新的机遇,让亚洲、让世界更加了解杭州,了解浙江。所以我们现在还在紧张的筹备过程当中,我们很有信心把这次亚运会办成一个精彩的亚运,一个难忘的亚运,一个绿色的亚运,一个节俭的亚运。



吴磊:有没有对这个国际上面的运动员和观众有想说的一些话。



袁家军:Zhejiang Province has the most beautiful landscape,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 innovative dynamic economy, especially in terms of the digital economy. We have a loving and warm-hearted society. We have a beautiful countryside, we have lucid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We've created a dynamic team of entrepreneurs. We have a pragmatic and efficient government. Above all, we have intelligent, hardworking, friendly and beautiful people, so I would like to give our friends from Asia and the whole world our warmest welcome to the city of Hangzhou. I'm certain that you will have a fulfilling trip. Thank you so much.

浙江一把手秀英文“出圈”,其实英语厉害的中国干部真不少


今天(3月6日),一则视频刷屏朋友圈。视频中是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用英语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专访的片段。事实上,此次访谈是记者吴磊用英文提问,没有现场翻译,而59岁的袁家军直接用英文回答。



在最后谈到杭州2022年亚运会和亚残运会举办进展时,工学博士学历的袁家军用流利英语介绍了浙江。全文如下——

Zhejiang province has the most beautiful landscap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novative,dynamic economy, especially the digital economy. We have loving and warm-hearted society. We have beautiful countryside, we have lucid water and green mountains. We have creative and dynamic team of entrepreneurs. We have pragmatic and efficient government. Above all, the intelligent, hard working, friendly and beautiful people. So I would like to give friends from Asia and whole world our warmest welcome to the city of Hangzhou. I am certain that you will have a fulfilling trip. Thanks so much.

袁家军的英文之所以如此流利,和他的高学历和航空航天工作经历有关——他18岁(1980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与应用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学习,在2007年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在2012年3月去宁夏工作之前,袁家军在航空航天领域摸爬滚打了32年。众所周知,航天航空领域专业术语都是英语。作为神舟二号至五号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的英文功底十分扎实。

2014年7月到浙江工作以来,袁家军为了这片奋战7年的土地可谓殚精竭虑。这次接受采访说英文,他并不是作秀,而是向全球所有关注杭州2022年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人表达一份诚意。也是因为他的这份实力,成了杭州2022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代言人”。



这些省部级一把手,英语也很溜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从事外交工作的领导干部英语才会比较好。事实上,在我国省部级领导中,像袁家军这样英语过硬的学者型干部还真不少。

2016年3月,时任山东省省长的郭树清单独会见8位世界500强CEO,其间熟练说英文对话3小时。



当时的英文对话视频并没有公布。可能很多人会好奇郭树清的英文到底有多溜?笔者找到了今年1月,他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的身份在第十四届亚洲金融论坛上的主题演讲,视频中65岁的郭树清15分钟全英文演讲全面回应外界指责。



郭树清是南开大学哲学系本科、中国社科院法学博士。这样的学术背景意味着这位50后的英语水平在同龄人中属于佼佼者。

同样是在2016年,对着139名外交官“飙”英语的陕西省省长胡和平也火了一把。当年7月,以“开放的中国:迈向世界的陕西”为主题的外交部陕西全球推介会在京举行。外交部部长王毅和来自134个国家和5个国际组织的外交官等参加了活动。胡和平以 “陕西”的汉语拼音“Shaanxi”包含的七个字母为关键词,向与会嘉宾介绍陕西的显著特点。



胡和平的英语得益于他的清华背景和出国留学经历。1962年出生的他和袁家军同岁,1980年进入清华大学水利工程学习。1992年9月至1995年9月,胡和平在日本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河川与流域环境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1996年到2013年,胡和平一直在清华工作,从普通教师一直做到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如今,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的胡和平,无论是接见外宾还是对外推广中国文化,英语交流都毫无问题。



2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会见新任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

为什么领导干部英语水平越来越高?

除了提拔了一大批学者型干部,中国省部级领导干部英语水平越来越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整个干部培养体系愈来愈注重干部的英文素养。

根据《中国日报》报道,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央高层领导意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对外交流明显增多。为了提高政府官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受中央委托,组建了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

从2001年起,各大部委的部级干部开始在国家行政学院接受为期15周的英语培训,并在集中培训结束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参加每周一次的巩固学习,为期一年;最后集体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行培训。到了2008年,该项目的培训范围从部长扩大到省长,从部委扩大到央企。学员开始通过网络平台接受远程教育,其间每隔三四个月去北外参加一次集中授课。

如果说50后60后大学生在当年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产物,那么70后的大学生比例大幅提高,也造就了70后干部梯队整体英语水平都不错。

如今,第一批70后进入省部级干部序列。如1973年出生的张为(复旦毕业)成为上海市政府最年轻的副市长;1973年出生的卢东亮(北方工业大学毕业)成为山西省副省长;1973年出生的谢卫江(东南大学研究生)成为湖南省副省长……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省部级干部全英文接受采访会越来越常见。

参考资料:浙江发布、政知见、中国日报、政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