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我思考故你在(ID:gh_07ffdd2abc84),作者:沽月,原文标题:《2021,如何驾着时间这位朋友,往成长的道路上冲?》


大家都在说“跟时间做朋友”,为什么要跟时间做朋友?


为了成长。


那,如何成长? 如何跟“时间”做朋友?


客观事实是:时间是时间,人类是人类。时间不会凭空为你赋能、使你增值,你能运用时间产出高产能的是,刻意练习几项“最核心”的能力。


乘时间的风,破能力的浪,百炼成金。


而跟“时间做朋友”由以下三方面组成:


  • 精力方面

  • 思维方面

  • 情绪与行动方面


一、用“方法论”下押精力


跟时间做朋友就是完成一个一个的“当下的小目标”,因为小目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去执行。


那如何完成当下的目标?


  • 首先,你要问一下自己,你要什么?


  • (最)想要什么?


  • 你当下最想要的东西就是你当下的目标。


有了目标就要“下押精力”。


用“二八法则”下注目标,八成的精力放在二成重要的事情上。


什么是重要的事?即与目标有关的事。


那如何下押精力?


首先你要做到“每日多思考”与目标有关的事。


为什么思考重要?


因为人类80%的时候都是一只“无头苍蝇”,人类思考问题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自己是一只“无头苍蝇”的速度。


为什么这么说?


  • 因为人类的“感知系统”快于大脑的“思考系统”。


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来不及停下先思考透彻再做出“当下行为里的第一个动作”。


我们的言行依靠的是“当下的感知与感受”以及大脑里最熟悉的思维与认知来快速反应、从而言行。


当遇到全新的“新情境、新场景”的时候,由于我们来不及当下深度思考再做出当下行为里的第一个动作,这时候,只能依靠大脑里固有的思维、旧认知以及当下感受来行动。也就是“当下的本能”。


而当下的本能,不经思考的情况下,就会由喜好、由感受、由刺激、由当下的愉悦、当下的氛围、当下的压力以及当下的人际,从而主导自己做出当下的反应。


如果之后再不去思考这些新情境与新场景,或不去翻新迭代旧经验、旧认知。随着客观世界与时间的发展。自己就会变成一只下押主要精力时候的“无头苍蝇”,不知道精力应该放哪里?因为不知道哪些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所以“思考”就变得尤为重要。


思考是效率的第一捷径。


思考代表更新认知与思维的第一步。


而达到目标的第一个捷径,必须也是先“思考”。


如何打破像只“无头苍蝇”式的努力?


就是“非本能”的多思考目标里的“重点”。


要让你“思考的时间”大于“你玩乐的时间”。


大于“你吃饭喝水的时间”。


大于“你学习新学识的时间”。


甚至抛去你睡眠的时间,余下的所有时间,你要拿出一半的精力、甚至是一半的时间,来分给思考,重度思考,深度思考目标里的“重点”。


低于30分钟的“不受打扰的思考”,都不叫“重度思考”。


低于一个小时的思考,都不叫“深度思考”。


因为深度思考需要“逻辑递进”,逻辑递进就是用逻辑思考问题的时候一步一步往深里思考,程度一步一步加深,由浅入深。


你只有如此重视思考,才是进步的捷径。


如果你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思考到一半要做别的事情,请你建立一个“以一周为单位”的“周思考库”,把没时间或被打断的思考放入进去,一天只思考一个目标里最主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占目标的55%以上的重要程度,才更具备价值的值得你“下押精力”来思考。


一周7天,拿出2天来复盘“周思考库”。


假如前五天每天的这个最重要的思考每次都没思考出答案,那么思考库里最多会放入5个问题,那么余下这两天就用来继续思考这1~5个问题。


这两天思考之后,依然有的问题没有答案的,建立一个“季度思考库”。


把“周思考库”的未解之谜,放入到季度思考库里,扔里面即可,让这些疑问有安心的落脚之处,而不是像“蚀骨之蛆”一样,一直在你的心头钻营,从而导致你的精力不断被“未竟之事”(没有完成的事,没有答案的问题)占用心思、夺取精力。


建立季度思考库可以帮助你清理大脑的内存,让大脑以及精力得到清爽的整理,未解的思绪有地方可落下,从而让大脑有更专注的精力与认知资源来继续下押目标里重要的其它事情。


空闲的时候可以查看“季度思考库”,这时候可以拿出来继续思考“库”里面的问题,既有乐趣,又是把精力放在了目标上,因为季度思考库里放着的问题都是一天中目标里最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是以季度为单位的思考库?因为有的问题在三个月内就会被时间解答。


为什么建立思考库?


  • 重点是形成思考“最重要问题的习惯”;


  • 二是为了把精力拉到最重要的目标上来;


  • 三是为了得出思考的答案之后,用“答案做为局部的确定性”来“逐步消除整体的不确定性”。


在日常的言行里,时刻要有一种“自问的”意识,我当下在干什么?是不是与目标中最重要的行为有关?


我是在创造目标,走进目标里“高价值”的行动中,还是被“当下的琐事”推着来消耗时间?


目标中有1分~10分的行为程度,可以达到目的地,我是在自欺欺人做那0~2分的低效行为,满足我今天奋斗了的心里安慰,还是在做那5分重要程度~10分重要程度的高价值行为?


什么是高价值行为?


就是围绕着目标里最重要的“点”展开的行为。


如何找这个最重要的“点”?


准备一张大白纸、一支笔,开始“拆分目标”。


1. 把目标划分为几个板块,标出组成目标里的最重要的那1个板块,再标出次之重要的那个板块。


2. 在这两个板块里,各自找出最可以促进达成这个板块的“最重要的行为”,两个板块各自列出10条左右。


3. 这两个板块各自的10条左右里,各自找最重要的“那一条”,赋予最多的时间与精力。


4. 再在这两个板块中找最重要的行为之后的这个“紧随其后的次之”重要的行为,各自分别再找2条次之重要的行为,给予对应的时间与精力。最重要的精力还是得放最重要的那一条行为上。


人在“目标里高产出”的同时需要“劳逸结合”,划分出明确的休息的时间。


而在休息的时候,刚才说的这两个板块中不是让你找到10条左右的行为嘛,1条最重要的,2条次之的,思考余下的那7条左右可不可以安排进休息的时刻里,达到既休息又在休息中与目标共存。


比如,在休息的时候维护下与目标相关的一些人脉,或者关注下朋友们;


比如,跟同行业有水平的人交流沟通与互动;


让这7条左右的行为,拟合进自己休息的时间里,继续为目标创造“二等价值”,达到休息的时候依然乘时间的风,一步一个脚印飞向目标。


比如,我写作。我会在休息的时间段看书,用我的思想跟书中作者的思想交流与对话,把我的想法我会直接写书上;


比如,在跑步机上看视频类的有趣的新知识的讲解,这样就达到了,既不把精力放在跑步的劳累上,又消磨了跑步的时间,还学习了新学识。


....


而精力管理的杀手锏叫做“决断式做决策”。


你要每日记录你精力投放的地方,看看什么地方是你每日精力投放的最多的。


在每日对精力进行复盘的时候,你要思考你的精力是因为什么事情“被浪费”,而没有放在最重要的行为上,思考之后,必须做决策,要“舍”,要断干净,要决策。


你才会维护你宝贵的精力落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从而通过“复盘精力”与“调整精力”,而达到正向循环,从而“维护精力使用的质量”。


二、用“3H思维模型”解决思维困境


与时间做朋友需要海量的学习与扩展认知,那如何把“无序的知识们”变得“有序”,从而为你所用?把学识凝练为一个一个的思维模型。


我设计了一个面对海量信息,以及思考问题时候的总的、通用的思维模型,叫做 “3H模型


即“HHH”,H 海平面思维,H 海内部思维,H 海底思维。


很好理解,就是遇到问题的时候记着思考大海,就会想起这个“3H”模型。


而大海分为3个层次:海平面,海内部,海底。


“H”海平面(跳出海平面的思维)


当你遇到了问题,该如何解决?


该具备什么样的“思维”以及“思维模型”来思考问题?


很简单,“跳出系统观察系统”。


也就是跳出海平面来寻找解题的思路,“ 海平面思维”,就是跳出海平面,从“其它系统”里思考解决当下这个系统的“解题思路”。


不在这个问题的问题内死磕,不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系统内思考这个问题。


在系统之外寻找解决这个系统的办法。


什么意思?什么思路解题?


由一个“问题”为中心点,寻找这个问题在其它领域、其它行业,有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思维模型可以参考来解决当下这个问题嘛?(如图)



比如,一个公司生产机器用的零件,有时候滞留在库存里的零件非常多,有的时候又供不应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参考“餐饮业”对于蔬菜海鲜类用不了或缺货时候是如何处理的?“超市零售业”对于物品到过期卖不出去或供不应求是如何维持存销平衡的?甚至生鲜电商行业这种对于这个问题更加头疼与损失成本,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一类似问题的?


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思路与思维模型?他们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本质是什么?我能不能把这些行业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与思维模型凝练出思维上的本质,最后来放入我的思考系统里?


跳出问题看待问题,跳出行业,从其它行业取经来看待当下的问题。


跳出当下的整个系统,从其它系统、其它体系内取精髓,持着“精髓”放入到当下的这个问题内看待这个问题。即,跳出海平面来看待海里面的问题。


“H” 海内部思维


1. “多模天下”


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说“要拥有100个思维模型”。


什么是思维模型?就是“能解决问题的结构化策略。”


什么是结构化策略?


比如思考战略规划的时候,可以使用“SWOT思维模型”,SWOT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英文首字母。


而SWOT思维模型就是战略规划时候的“结构化策略”。


SWOT思维模型的内容,简单来讲就是:分析公司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公司外部的机会与威胁


也就是每当战略规划时候,可调出SWOT思维模型来按照这个模型的思路来为战略规划做参考。


还有“波特五力模型、双S曲线模型”等,都是用来做战略规划时候辅助你思考的思维模型。


每个模型都是具有“边界效应”的,即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提供辅助思考的价值。


所以,比如做战略规划时,可以使用多个战略规划时候的专业模型来一起辅助思考战略规划。


2. “一模多用”


同时也可以把这个用于战略规划时的思维模型放到另一个范畴内思考。


比如,放自己这个团队里思考,这个团队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这个团队的“机会”是什么,“威胁”是什么。


再比如放到自己负责的业务里思考、放到个人在公司的发展方面这个范畴内思考等等。


也可以把其它领域专用的思维模型放入“战略规划”内思考。


也就是:一个领域内专用的思维模型也可以放到另一个领域内来思考,我称它为“一模多用”,发生联合效力,收获启发。


3. “双模生娃”


同时也可以模型+模型们一起使用。


比如:


“PDCA 戴明环”模型+KPT模型复盘法


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 Act(处理),是PDCA思维模型。


Keep保持、Problem问题、Try尝试,是KPT模型复盘法。


PDCA也是“闭环思维”,也是商业里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也就是在商业模式上快速形成一个最简单的“商业闭环”,然后通过反馈与试错,快速迭代。


比如,淘宝网站当时的团队们花2000美元从美国买来一个网站系统,这个网站系统只有最原始的评价系统与最简单的交易功能。


从筹备至上线,仅耗时一个月。


一个最小最简单的商业模式的闭环就投入到市场上去收获各方面的市场反馈,然后快速试错与快速迭代,然后再继续放入市场收获反馈,形成“闭环式正循环”。


这就是PDCA的“闭环思维”。这时可加入“KPT复盘法”。


也就是在这个“商业闭环”里使用KPT思维模型,来复盘。


  • K 即( Keep 保持)也就是在这个商业闭环的行为里,哪些行为可继续(保持)


  • P 即(Problem问题):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 T 即(Try尝试):我们可以(尝试)去做哪些行为?


“两个模型”或“多个相关联的模型”,加在一起使用与思考,会使得解决问题拥有更具体的指导,“生”出新思维,以及更明确的行为方向。我称它为“双模生娃”。


4. “涌现新模”


在不断累积各个方面的思维模型的时候,当你对思维模型内化成条件反射的时候,你可以思考当下固有的思维模型,自己是不是可以给它“修改或迭代”一下?也就是创造你的思维模型


举个例子,比如,语表时候的一个“ 结构化表达”的思维模型:SCQA模型


S,即背景(Situation)


C,即复杂性,惯常译为冲突(Complication)


Q,即问题(Question)


A,即答案(Answer)


比如给对方汇报工作的时候可以先说事件的答案,然后再说事件的背景,有了背景再说事件的复杂性,最后再提出需要对方思考与裁决的“问题”。


这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迭代一下这个结构化表达。比如,在刚才这个汇报工作的“结构化表达”当中,你可以加入“选择(Select)”这个选项,也就是在刚才这个汇报工作的最后当你提出问题让对方裁决的时候,你可以同时提供1.2.3条答案作为选择项,给对方选择。


这样代表你不但有结构化的表达能力、提出好问题的能力,还有深度思考之后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你提供的选项就是给了对方直接性选择的权利,节省了对方的精力与思考。


“涌现新模”即:


比如,迭代刚才表达时候用的模型,即“SCQA模型”,加上“S”(Select/选择),成为“SCQA+S模型”的语表模型。


在旧模型的基础上更改已有的旧模型;或根据自己对模型的积累与内化程度,通过思考,自己“涌现创造”全新的模型。


“H” 海底思维


海底思维的目的是什么?


减少在“洞察事物本质”时候的时间。


哲学之父泰勒斯说“水是万物之源”,以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第一性原理”,以及王东岳先生说的“递弱代偿”。都是一个思维,世界是有就像大海一样,有最底层的“海底思维”来向上发展的。


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表象”,都是由各个因素在底层支撑运转而来,直至被你看见,你看见的是显性的,是最外显的“表象”。


比如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大众看电视剧,看到的就是电视电脑或手机屏幕上的内容,电视剧的背后是你看不见的编剧写稿、导演规划、演员琢磨剧本的细节、道具的品次等,以及大小细节组合到一起在电视台或优酷、腾讯视频等发布,大部分人才“看得见”。


你看到的是表象;你看到的是最后的结果;你看到的问题是浮现到最上层的、显现出来的、可见性的问题。


而“第一性原理”与“水是万物之源”,是在告诉你就像牛顿机械论一样,是由这个系统的第一个“力”被拨动,才开始了整个系统的运转,这个系统运转之后产出的结果或问题不过是浮现在上层的最“表象”。


深度洞察力就是在寻找,拨动这个系统的那一个或拨动这个系统的极少数的那几个,最底层的“力”是什么?最根源的“点”是什么?


可以使用“5Why分析法”思维模型来寻找问题的根源,也就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连续问为什么,不限于5个为什么。


意思是通过不断的递进式的问为什么,直至找到最本质的原因。


同时你在问“为什么”的时候你要清楚,你得到的是一个你自己的看法。你要审视你在询问“为什么”时候得到的答案,你要审视这个答案的科学性、客观性以及是否是事实,你要赋予“概率”,你的答案不过是观察与思考,


重点是:答案是用来“提供思路”的,“永远”不要对这个答案下百分百的定义。要赋予答案以概率,辅助你思考、提供思路即可。


提供思路才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才是“5Why”模型的意义。


而不是执着于答案,确信不疑自己的答案。


一切都是一个思路与启发,不对答案下百分百的定义,不断递进寻找根源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性原理、水是万物之源,以及递弱代偿,都是在告诉你一种探寻本质时候的最重要的海底式的思维方式。


三、情绪与行动


不论是高智商人群还是思维模型熟练运用的人群,当情绪来临的时候,由于大脑中控制情绪的情绪中枢“杏仁核”与大脑中控制理性系统的“新皮层”是“切换存在”,也就是你处在理性状态时候,没办法处在情绪状态,当你处在情绪状态的时候,你没办法处在理性状态。


所以,不论是第一板块的下押精力,还是第二板块的思维模型,在情绪状态中都是无用的。


所以,这一板块“解救”你的情绪,维持你情绪的稳定性,才可以驾着时间这位朋友,在思维与精力方面“发力”。


本文会给你“两张情绪符”,看完下边的内容,有情绪的时候直接想想这“两张符”,不但会解决你96%的负面情绪,还在帮你打造你坚定的行动力。


第一张“情绪“符”


人类陷入负面情绪,86%时候因为:一件事情或几件事情累积做为导火索,产生了不好的感知,顺着这份不好的感知,产生了负面思维,从而滑入负面情绪。这就是“感知思维”。


这时候怎么办?启动第一张“情绪符”来贴情绪身上“镇住情绪”。


这张情绪符是一个逻辑推理。


比如:你现在因为一件或几件事做为导火索,产生了不好的感知,由你的感知与感受在大脑里产生了感知之后的想法,觉着这件事可能会向不好的结果发展,这时候,你要清楚,感知思维不过是客观世界里、“整体思维”中的一种概率。


什么是“整体思维”?


就是思考一件事时,思考这件事的所有可能性结果,并对所有会发生的每个结果,赋予可能性的概率。


(同时,你也清楚,自己的所有推理不过是客观世界里可能性的一部分,必然存在自己认知范围以外的认知与可能性。)这就是整体思维。当你想到这儿的时候,你就会跳出“感知思维”,就会启动理性,用整体思维来思考当下的事情。


你可能会说,感知思维也是整体思维中的一种概率,也会发生这种感知思维之下的不好的结果不是吗?


是的。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思考假如发生了感觉会发生的不好的事情,你应该有什么方案来兜底?准备出方案一、方案二等


你也会说,我没有方案来兜底怎么办?


没关系,如果暂时没有保险式的完全的处理方案,那尽可能的思考或寻求帮助或咨询专业人士、或看书或调研收集信息等等,都可以完善万一发生不好结果的概率事件的兜底方案。


如果以上这些途径都没找到多少与兜底方案相关的内容,能做多少思考与兜底的解决方案就做多少,始终客观事实就是如此,而客观事实不会以自己的意志、不会以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发生改变的。


客观事实需要你先承认现实,接受现实,同时你需要清楚并抱有(现实不以任何人的感受或意志就会改变的这种意识),你就会坦然且平和。


这时候,你就会笃定且自信的去尽人事,改变现状,做到自我认知范围内的最好即可。


而形态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行动的发展,会存在概率的出现新资源,新惊喜,你要乐观且抱有希望,这也是存在概率的事实。


就像不好的事情一样,都是存在概率性的事实。


总结:第一张情绪“符”,就是因为事情而产生不好的感知的时候,启动(整体思维+兜底方案+接受客观现实)这张“符”。来瞬间把自己从负面情绪中拔出来,从而可以理性思考。


调动这张“符”熟悉了,就会自然而然在“不好的感知时”,瞬间走出来而理性思考。从而变得立马行动。


第二张“情绪符”


第二张情绪符是我对“时间与空间”研究时候发现的一个小秘密,与第一张符一样,第二张“情绪符”也是一个逻辑推理。



是这样的,当你处在当下,当下这个1场景,你会拥有第一张情绪符中的当下1场景中的“感知思维”与“整体思维”。


当你走出场景1,你开始行动,你走入场景2当中,在场景2当中,你不但拥有当下全新的感知思维与整体思维,你还会拥有当下现场的灵感与当下现场的你想象不到的其它机会,以及当下更多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你在场景1中没行动的时候,你只能思考到感知思维与整体思维,你没办法估算到你走入场景2中会发生什么新的可能性与机会以及灵感,当你走入场景2当中,你不但拥有当下的感知思维与整体思维,你还有刚才说的那些新的你想象不到的机会与可能性,而这些机会与可能性必须你要行动,从场景1行动走进场景2才会有无限可能性与机会。


由此推理,你只有行动,才能扩大破局的更多可能性。不要因为在场景1中自己幻想场景2的不一定发生的困难而止步不前。整体思维解决你感知到会发生不好事情的这种单一性思考从而导致的止步不前。


而切换场景的思维,进入到下一个场景,会解决你不敢行动的拖延症,通过以上推理,得出的答案是,你唯有行动才是破局的上上之策。


越行动,这种机会与可能性越多。


只有稳定的情绪以及精力与思维到位,才能乘时间的风、破能力的浪,百炼成金。


和你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我思考故你在(ID:gh_07ffdd2abc84),作者:沽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