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小学生

(一)

在日本已经生活了近五年的岁月,在过去的这些时光里,我一直觉得,日本人和中国人其实是很渴望交流的,只是我们彼此太不了解对方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负笈东瀛求学的中国留学生一批接着一批,近年来,每年赴日旅行的中国人也有几百万计,但是中国依旧不了解日本,正如日本也不了解中国一样。

在中国,抗日神剧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描绘出一个面目狰狞喜剧式侵略者的近代日本形象,由此规定了中国民众对日本的认知。而在日本,年轻的一代陶醉于战后日本高度经济成长带来的物质精神繁荣,对海外的兴趣逐渐丧失,于是,中国的形象似乎已经被固定在了改革开放之前。

对于身处日本的留学生来说,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和学习我们这个近邻,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一个真实、进步的中国呈现在日本人的面前。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能架起沟通的桥梁是我留日以来,一直都在思索的问题。

一次偶然给日本小学生上课的机会,让我从小学生的眼里看到了中日民间交流的希望和广阔前景。



(二)

日本实行学区制(公立),一般小学入学为便利起见,均就近入学。我所在的学区为养正学区,步行五分钟左右即可到市立养正小学(该小学创立于明治12(1879)年11月,大正7(1918)年编入京都市立寻常小学,改称养正寻常小学,养正之校名源于《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由京都大学中国学创始人之一著名教授狩野直喜博士命名)。

因为经常会出席附近的活动,一来二去,没多久就和学校的老师变的熟悉起来。日本新年刚过没多久,二年级的班主任梶谷老师回家的路上路过我家楼下,打了个招呼,正好我也要去研究室,便一路同行。路上梶谷老师给我说起了很多关于学校的事,还给我介绍起了她担任的二年级的生活课。然后一本正经的问我是否有时间去给小学生们讲讲课。

其实,在这之前她已经不止一次的给我说过,希望能抽点时间去给孩子们上一次课,讲讲中国。这次我好像再推脱就有点不好意思。我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听到我答应去上课的回复,她非常高兴的做出了一个胜利的手势。

我其实并非害怕上课,从内心来说,我其实是很想得到更多的类似机会,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次深入了解日本,尤其是和日本的小学生们交流的绝佳机会。只是考虑到,迄今为止,我一直都在大学里上课,从未有过在小学里上课的经历,突然间要去给小学生讲课,心里完全没有一点底。况且,这是在日本,用作为外语的日语给母语的学生上课,压力不小。梶谷老师好像知道我的犹豫,告诉我不用担心,就挑比较有代表的熟悉的中国的生活情况,给学生们介绍介绍,让大家了解一些即可。我点点头,分别之时,和梶谷老师约好两周后的一个下午,讨论上课的内容。

两周之后,那天下午,梶谷老师如约来到研究室,顺便还带来了她上课的一些备课内容,供我参考。梶谷老师两年前,以日本人志愿者的身份去瓦努阿图共和国(南太平洋的岛国)生活工作两年,以此为授课内容,曾给学生们介绍过在瓦努阿图的生活状况。丰富的图片配上简明扼要的说明,让没上课的我也马上就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就这样,参考梶谷老师的备课内容,我也开始准备我的上课内容。



(三)

我上的这门课叫生活课。按照日本文部省的指导方针,小学里的生活课就是为了培养儿童对于知识的好奇,养成小朋友科学的认知、思考的基础。具体而言,通过一些活动或体验,让学生学会关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并在这个思维过程中,掌握必要的习惯与技能。

从这点来看,梶谷老师让我在生活课讲中国的安排,至少并没有太多背离指导方针。中国对于日本的孩子们来说,应该比较陌生,如何能在讲课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提起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孩子们关心了解日本以外的中国,为中日友好播一颗种子,这是我在安排授课内容时考虑最多的。

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认知等,我的授课内容大致分了几个部分,首先就是通过地图、五星红旗、天安门、东方明珠、杭州西湖、苏州园林、云贵、青藏、黄土高原等对于中国的大致直观印象进行了解说;其次就贴近小学生身边的一些中国的情况,比如,中国的小学(城市、农村)状况、小学生的生活等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介绍了一下中国丰富的饮食生活。

讲课过程中,每个部分开始前,都先对孩子们的既有的印象或认识进行了简单的提问。从回答中,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孩子们对中国的认识基本是来自于周边大人或日常所感的,比如,听说中国比较落后、饺子非常好吃等等;而且进一步的提问中,比如对中国是否有兴趣,有机会的话是否想去中国玩等,孩子们的回答也很直白,好几个孩子都直接说没兴趣、不想。尽管如此,并没有给我的授课带来丝毫的影响。

大概是因为讲解内容配了很多图片,很直观,很有趣,抑或是孩子们第一次从一个中国老师那里了解到了陌生的中国的原因,直到下课的铃声响起之时,孩子们仍然沉浸在一个由我所描绘的异国的陌生生活当中,意犹未尽,预计留出的几分钟提问时间,也远远回答不完孩子们的众多的好奇问题。

课程结束的第二周,梶谷老师约我见面,淅淅沥沥的雨中递给我一大袋的东西。拆开后,竟是全班28个同学分别写就的感谢信。

就在雨中,我迫不及待的一页一页的读起来,那一句一句孩子们亲笔写的真诚的话语,就像雨,落在伞上,吧嗒吧嗒,敲击着我的内心,我仿佛又一次看到了那天课后孩子们依旧充满好奇期待的眼神。

这,注定将是一段美好、难忘的记忆。



(第一次知道上海是如此漂亮)



(因为老师,所以想去中国)



(旅行的话,想去中国)



(还想知道更多关于中国的)



(我也想去中国,了解更多更多关于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