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喜剧演员沈腾客串东北喜剧《东北一家人》。

身为一名热爱语言类表演艺术的东北人,每次听别人谈起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时,我都会陷入某种复杂的情绪。

东北的地域文化是什么呢?被提到最多的好像是喜剧。

如今“东北式搞笑”在大众认知中经常处于尴尬的位置,一边是操着大碴子味口音的艺人天然带了讨喜的“谐星”人设。

但有时它又似乎并不是个好词儿——我曾经在办公室里兴致勃勃地背诵《三鞭子》的经典台词,结果被同事们嫌弃“笑点仿佛来自上个世纪”(还真是)。

人们到底还喜不喜欢东北喜剧?

时间往回倒个几年,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难猜。在小品最火的那些年,“东北人个个都是歇后语大师”。

 

央视和各大卫视曾经流行过一批以素人表演为主的综艺节目;

于是那段时间,我在电视上先后看到了不下20对“山寨白云女士”和“高仿黑土大叔”。



跟这样的盛况比起来,如今很多人觉得东北喜剧已经走完了“黄金年代”,其实也不无理由。

印象中的纯正东北式幽默最后一次“出圈”,可能还要追溯到有人把乡村爱情里的角色P成时尚大片,随即衍生出了“东北F4文化”。 那也是至少6、7年前的事情了。

“东北F4”的成员到底都有谁,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

如今,观众对于国内喜剧行业的选择越来越多。德云社捧出了拥有稳定粉丝的“相声天团”,学院派气息较重的开心麻花则主攻话剧和电影;

随便打开一档综艺节目,还有杨迪、大张伟这些兼职搞笑艺人在综艺里串场。

就连曾经火到能跟张柏芝搭戏拍电影的小沈阳,前段时间在参加综艺时都公开表示放弃小品; 

这在很多人眼里也像是对东北喜剧的否定,“耍贱瞎闹那一套东西早就过气了”。

但我并不能认同这样的观点。

在大众的口味越来越细分的当下,已经不再有任何一种语言类艺术能够成为娱乐流行的“最大公约数”。

换句话说,正是由于东北喜剧曾经全民皆宜,现在才会仿佛正在“从巅峰滑落”。

我们经常习惯于把笑星的概念局限在小品和电视剧的领域。

可一旦纠正这个偏见,就会发现东北式幽默无处不在。

近几年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综艺搞笑名场面”之一,就是由身为演员的东北人沈腾和沙溢贡献的。

玩传声游戏时,由于节目组配发的耳机不够隔音,沙溢把外边沈腾的声音听得一清二楚,对话极为流畅。

沈腾:“你怎么听得怎么清楚,你耳机里有歌吗?”

沙溢老老实实地直接回答:“有歌!”



去年的脱口秀大会因为决赛的东北人含量过高,被开玩笑是《东北脱口秀专场》;

还贡献出了李雪琴这样人见人爱的“喜剧黑马”。

在舞台以外,东北素人博主的搞笑水平同样一骑绝尘。

前几年有“把精分搞成艺术”的大连老湿王博文,如今又火了演啥像啥的老四,和顺口溜张嘴就来的“铁岭石油小公主”张踩铃。

有人说东北人的搞笑天赋来自于语言上的自带喜感,但这只是原因之一。

他们好像特别擅长在某个普通的事情上总结出点什么,然后通过夸张、放大使其成为笑点。 张踩铃很有趣的一个段子,是对比东北妈妈和加拿大婆婆在孙女这件事上的分歧;

“门风地风穿堂风,风风索命”,两句顺口溜就总结出来长辈在“受风”这件事上的执念。



无论形式是什么,“从最细微的地方发现笑料”似乎都是东北喜剧的共性。

曾经被全网痛批的谢广坤,本质上就是集纳了你我身边那些“犯浑的亲戚”的全部缺点,并加以放大。

而角色喜剧效果也正来自于此,看他花式作妖之后自作自受,观众仿佛在生活中也出了口恶气。



叫得出名号的“东北喜剧人”,无论是专业的演员还是半路成才的素人,多少都有点以小见大的本事。

也或许是因为过于接地气,反倒常常会被视为“娱乐圈之外的平行世界”。 前几天,我在快手上刷到了宋小宝为了宣传电影《发财日记》所拍的短视频;

他把手中的红包像扑克牌那样展开,用这把“自制红扇子”比划了一段二人转动作。



我拿给南方同事看,结果她从宋小宝从背后掏出红包的那一刻就笑了:“真逗,这还挺有想象力的。”

而在此之前,她对赵家班的演员们一直兴趣缺缺,据说是因为“看着没什么星味儿”。

这倒也侧面印证了另一件事情——

与其说是东北喜剧不再适应流行娱乐行业,倒不如说所谓的娱乐圈门槛正在逐渐畸形,越来越无法容纳平民化的表现形式。

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喜剧演员本身,都迫切地想要在千篇一律的娱乐文化中找到不一样的东西。

上周六我在快手上追了赵家班的直播活动《年味大作战》,开始只是抱着看“象牙山同人剧”的朴素期待;

谁知东北笑星的浓度虽然高到让人眼花缭乱,但演员们的人设鲜明又异常活泼出梗,反倒突破了常规的综艺套路。



依托于快手平台本身的灵活度,赵家班创造性地搭建了一个农村赶集过大年的场景;

然后用“龙泉山庄秧歌队来拜年”的逻辑,串起了《乡村爱情》和《刘老根》这赵家班的“两大宇宙”。



3个小时的直播笑点极其密集,一会是杨树林拖欠舞龙队工资,一会是二柱子张小飞表演“痛苦面具”;

宋小宝前一秒还小嘴叭叭地嫌弃程野“摇元宵像颠勺”,结果自己接手后又遭到了“刘能媳妇”的无情嘲笑。

仿佛在哄孩子睡觉。

无论是台前卖力表演的赵家班演员,还是在背后出谋划策的快手,似乎都很懂普通观众想要看什么。

谢广坤(唐鉴军扮演)在直播全程都带着剧中专属的“找事儿”表情,最终在惩罚环节被迫“拉磨”,屏幕内外都充满了快乐的气息。



《乡村爱情13》中刘能的扮演者换人曾经引发讨论,于是直播中就上演了“谢广坤被两代刘能包围”的名场面——让不少观众在弹幕里狂刷“有生之年”。



我很久没跟这样真情实感的观众一起追过节目了。

无论是综艺还是晚会,唯一能让视频弹幕热闹起来的,往往只有追星女孩们心仪爱豆的脸。

普通观众常常感慨娱乐圈的“饭圈化”。如果说东北喜剧曾是大众娱乐的“最大公约数”,那么如今“把流量高的元素堆积在一起”似乎变成了新的公约数。

从影视作品到综艺节目常常都是重复的套路,不同的只有嘉宾——全靠流量明星们的更新换代。

而这次赵家班以直播的方式与快手合作,让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年味大作战”并非是热门元素的单调拼凑,无论是前期的宣发还是演员之间带着戏的互动,都带着强烈的主创团队气质。



快手的赵家班项目负责人谈及节目的道具布置环节,提到了赵家班早年的生活阅历和演出经验,能对30年前的春节年味进行很好的还原;

最终双方将这场直播设计成“炕头联欢会”,也是利用了演员们特色极强的表演风格。

在此之前,快手和赵家班的喜剧演员早已有很多深度合作。

宋小宝在大年三十独家入驻快手,并联合他首部导演的电影《发财日记》做了一系列的宣发举动。



快手的相关负责人还提到,赵家班的很多喜剧演员都在快手上开设了账号分享有趣的作品,而且互动频次非常高。

用他的话说,“这也算是已经形成了快手和赵家班的喜剧江湖了”。

在风格感强烈的节目策划背后,本质上也是快手抢占娱乐领地的正确姿势。

今年以来,快手的连续几个娱乐项目,都透着一股让普通观众久违了的“清新”之气。

上个月初的橙白娱乐盛典以“好久不见”作为直播主题;

节目中有蔡明、巩汉林等老牌笑星,还有“张韶涵+许绍洋”这样的童年回忆组合,都让普通人感慨“终于有一档能看懂的节目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表示:

“无论是主打文化传承的东北喜剧人直播,还是主打怀旧的‘快手橙白娱乐盛典’,又或者是主打欢乐的‘在快手看春晚’,以及持续整个春节期间的快手‘超级播’项目,都是快手期待提升社区文化底蕴的产物。”

娱乐圈的流量迷信正在退潮,普通观众迫切地想要重新夺回自己的话语权。

而快手则与这一趋势遥相呼应,将目光投向更加主流却曾经显得沉默的大众。

尽管东北笑星经常被网友排除在“自带流量”的艺人群体之外;

但团队坚信娱乐不应该只是追热度,也应该重归“让大众获得快乐”的本质。

这确实是一条更加艰难的路。

“找最红的明星”“卖最大的噱头”是很简单的,从被挤压到边缘的声音中摸索出大众的口味,却需要反复的琢磨。

在筹备《年味大作战》时,快手娱乐团队为了加强用户的参与感,在东北与赵家班的演员们反复开会研究互动形式;

最终确定了游戏“PK”的桥段,由用户投票决定内容走向,突破了传统节目联欢的形式。

赵家班“六朵金花”进行舞蹈PK。

在《发财日记》的宣发项目中,宋小宝除夕入驻平台,初二就开始第一次直播;

尽管粉丝量在入驻后迅速突破了400万+,但因为筹备期也很短,团队对直播效果不免还是有一点担心。



快手电影组的员工回忆,自己不仅要照顾到直播的各个环节,还要时刻预备突发状况发生。

“过年期间经常是伴着鞭炮声工作,别人在夹菜我在加班。”

冷凇谈到东北喜剧作品与快手的合作,做出了这样的概括:

“不仅给全国人民带来丰富多彩的喜剧盛宴,更通过场景化传播高度还原了东北民俗。”

“‘短视频平台+直播’的形式,带给用户高互动的沉浸体验,同时抓取了东北喜剧精髓的表演,也让更多网友参与到这场与民俗同乐的联欢中。”

娱乐生态的建立并非是从创作者到观众的单向输出,普通人也在用行动给出自己的态度。

《年味大作战》开播一小时后,观众同时在线人数达至199万,在抢红包、投票、送礼物等方面的互动量级,也突破250万关口;

宋小宝在直播间卖出了《发财日记》网络点播券40万张,累计观看总量1920万,直播间互动量超过1160万。

由于当天在快手直播间购买观影券的用户格外多,视频平台服务器准备不充足,导致订单未能及时消化,数小时后才完善处理好订单;

快手团队则在第一时间联系技术和平台的同学紧急处理,并调动艺人在直播中安抚网友。

宋小宝直播现场。

视频网站没有预料到订单量如此之大,所以远超了预期,也能看出快手的用户导流和转化能力;

来自普通用户的反馈,也是对于快手团队能力和价值的肯定。

快手后续将成为赵家班的“主战地”,也将会有更多的合作。 在影视剧综、商业变现等领域,快手更是从未放弃与大众的审美口味并肩同行。

用冷凇的话来说,“纵观整个春节期间快手内容的大联排,既有明星、达人的高质量内容输出,还有伊利、淘宝特价版等品牌的冠名助力,更有快手官方21亿红包宠粉加持。”

“这俨然是一场品牌价值升级的大联欢,也体现了快手在‘陪伴’氛围中所诞生的娱乐生态的魅力。”

而立足整个行业生态,当平台、创作者和受众之间拥有了真实有效的互动,大众娱乐才有可能变得多元而富有活力。

我们可以期待,当诞生于民间的东北喜剧与根植大众的快手合作,还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但更重要的问题是——

普通观众在被长期忽略之后,究竟要以怎样的姿态夺回自己对于娱乐的发言权?

或许现在还没有人能百分之百弄清楚。

但快手正在试图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