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ID:dusheme),作者:冯壹,原文标题:《赵婷能改变好莱坞拍不好亚裔题材的现状吗?呵呵》,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几天,国内电影圈被赵婷刷屏了。夺得了第78届金球奖最佳导演、最佳剧情片两项大奖的《无依之地》,俨然成了近期电影领域最热的话题。


有人将之视为“华人导演之光”,也有人质疑赵婷的国籍和背景,认为讲美国故事的《无依之地》是一部标准的美国电影,是与非都跟中国电影无关。


子弹飞了又飞,一时还落不得清净。不过,今年的金球奖,倒是不只有一部《无依之地》值得关注。赢得最佳外语片的《米纳里》,也有着不错的口碑。


有趣的是,虽然该片与《无依之地》一样,皆算得上是地道的美国电影,但不论是全部由韩国演员或韩裔演员参演的阵容,还是熟悉的亚裔闯荡美国本土故事,《米纳里》都比《无依之地》更像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亚裔电影。



金球奖颁奖后不久,《无依之地》就宣布于4月23日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国内市场对这个华人导演的热情,可见一斑。至于《米纳里》,则没多少引进的可能。纵然有国内公司相中它,估计也会选择网播形式,上大银幕几率不大。


这不难理解。首位获得金球奖的华人女导演、首位获得最佳导演奖的亚裔女性,都让《无依之地》充满了传奇性。“与有荣焉”还是能转换成一定票房的。


更重要的是,这几年来,好莱坞拍摄的亚裔题材影片本就在国内不受欢迎。连讲华裔故事的《摘金奇缘》《别告诉她》,也颇为水土不服。更不消说《米纳里》这样一部纯粹的韩国人闯荡美利坚“插曲”了。


喧嚣与落寞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国产电影始终被所谓的好莱坞大片压制。


直到2015年,中国电影的“守土压力”才逐渐消失。虽然好莱坞的文化输入依旧存在,但近几年俨然是国产电影的逐鹿时刻。好莱坞电影,也只能靠《复仇者联盟4》《速度与激情8》等IP续作来分得一杯羹。



美国南加州大学2016年的报告显示,至少一半的美国影视作品中没有一位拥有台词或姓名的亚洲人或亚裔美国人。另一份调查也指出,2007~2018年票房最高的100部电影中,亚裔角色形象仅占4.8%。一堵高墙正在被打破。


随着中国市场票仓的不断扩容,好莱坞对亚洲题材也逐渐展现出一种开放状态。


好莱坞所拍摄的亚裔题材影片,基本分为了两个方向:其一,是请当红亚洲演员,来主演所谓的特效大片,以此来吸引亚洲观众的目光。《长城》《巨齿鲨》《环太平洋2》《花木兰》以及尚未上映的《尚气:十戒传奇》皆是如此。


其二,则是请亚裔创作者来讲述“东方故事”。比起前者,这一类影片的历史更为悠久。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王颖的《喜福会》和近年的《摘金奇缘》《别告诉她》,以及前文提到的《米纳里》,都可以被归属到这一类作品中。



然而,特效大片也好,“亚裔叙事”也罢,这类作品在内地市场都没取得过于亮眼的成绩。“国师”的《长城》亏损7450万美元,请来景甜的《环太平洋2》也没有收回成本,《花木兰》更没提及的必要。《巨齿鲨》票房倒是不错,但口碑却一塌糊涂。在全球揽得3亿美元票房的《摘金奇缘》,内地票房堪堪破了千万元人民币。


作者化的“亚裔叙事”本是征服内地影迷最直接的通道。虽然像《喜宴》《喜福会》和《面子》等电影,拿到当前的内陆市场上映也不会取得太高票房,但至少口碑会坚挺。但同样的事情却没有在《别告诉她》身上重复。


莫非二三十年过去,好莱坞的“亚裔叙事”不再受到亚洲观众欢迎了?单纯将其理解为对“迎合者的厌恶”多少不合情理,这其中必然有更复杂的成因。



“异国情调”的崩盘


其实,好莱坞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中国观众。


电影《喜宴》中,有句台词很有趣。外国宾客尴尬道,“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跟数学天才。”客串的李安顺口一接,“你见识的正是中国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也正是通过那些繁缛的礼节与讲究的排场,电影主题得到了彰显。


但不要忘记,那毕竟是28年前的作品。倘若有个华人导演,在2021年拍这样一部电影,则或多或少给人一种不怀好意的感觉。至少,就闹婚礼这点来说,《喜宴》中的场景有点过时了。但好莱坞的创作者们显然不这么认为。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嘴《喜福会》。这是一部在好莱坞“华人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作品,反映了初代和二代移民在中西文化碰撞中艰难求索的过程。


影片中,饱受性别歧视的初代华人女性移民,通过种种努力希望女儿们可以实现“美国梦”。然而,全面西化的女儿们,依旧生活在中美文化的夹缝中。她们始终作为“他者”被凝视着,永远也无法融入到美国文化的核心圈层之中。


结果,2020年的《别告诉她》,这份“他者”凝视仍然存在。美国人看中国人的视角并没有多少转变。这究竟是“头上的辫子”还是“心中的辫子”呢?


其实,《别告诉她》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处理还算巧妙。同类型的《海上浮城》,更是西方“他者”想象的典型代表。导演貌似熟稔东方文化,但又摆出了居高临下的姿态,不曾深入也不愿深入。怪不得网友戏谑为“海上浮猪”。



不过,在对待“亚裔叙事”这方面,亚洲观众还是相对宽容的。至少,比对东方特效大片的愤怒要少得多。没错,就是《花木兰》。2008年,《功夫之王》就曾让国内观众难以接受。幸好,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吐槽者不算多。


《花木兰》的运气就没这么好了。《长城》上映的时候,内地观众就憋了一肚子火,白鹤女兵“飞身送死”的举动,直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当然,估计张艺谋自己都没搞明白。当年张艺谋在接受关于《长城》的采访时也提到,“剧本写得很老派,写的中国也不像中国,而且没法改,也没这权力。”


事实上,如今的主流好莱坞大片还没有勇气讲一个现代中国的故事。好莱坞过去拍摄的东方故事,依旧是西方人担纲主角的古典中国叙事。好不容易等来了全亚裔的《花木兰》,结果又是在美国核心叙事中加点中国元素的表面功夫。



对《花木兰》的一个常见指控,是对东方文化的不尊重。出处怪异的福建土楼,诡异的别扭的妆容,都是大众愤怒的理由。这种不满,甚至还衍生出了条“好莱坞真人大片+东方文化题材+中国脸说英语=大烂片”的神奇公式。


这条公式,下一步或将被用在电影《尚气》上。作为第一部以华人为主角的漫威超英大片,《尚气》的阵容不可谓不豪华。但就目前曝光的信息来看,观众的信任感恐怕是难以建立。


告别“美国梦”


美国文化土产“美国梦”,在马克·吐温、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在本杰明·富兰克林、奥巴马的演讲中,在形形色色的影视作品中,皆有所提及。


“美国梦”应当如何解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是美国平等、自由、民主的象征,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可供人类实现依据自身素质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的社会秩序”。但不论如何,它颇具诱惑,吸引着全世界的人类奔涌而去。


数百年来,“美国梦”的定义有过数次更新。最近的一次,应是“罗斯福共和国”解体之后的个人成功梦。具体时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国产电影不怎么兴盛,反倒是《留守女士》《大西洋电话》等一批话剧详细叙说了此事。



陈可辛执导的《中国合伙人》,本质上也是个追寻“美国梦”的故事。正如它的英文名“American dreams in China”说的那样——“在中国实现美国梦”。


过去中国电影人“勇闯好莱坞”,某种程度上也可被视为追寻“美国梦”之路。基于此,好莱坞亚裔题材中长期存在的、居高临下的西方视角就很好理解了。


但也要看到,自由的“美国梦”先天带有幻想性。乔治·帕克在《下沉年代》中讲到,“解体带来自由,以赋予更多人……伴随着自由,解体也带来自由的幻象,因为所有这些追寻都脆弱得如同思想气球,在不同情境下会突然炸裂。胜利与失败都是游戏,在解体过程中,赢家将赢得更多,像充满气的飞艇飘上云端。输家则经历了漫长的坠落才跌至谷底,有的甚至永远不会触底。”


前几年,“炸裂”趋势就出现了。去年的新冠疫情,彻底让所谓的“美国梦”成为过去时。没有人能拒绝“响亮的梦”,但梦一旦幻灭就成了泡影。


对如今的中国观众来说,好莱坞电影已然不再是刚需。好莱坞电影不可能替代我们对本土现实、本土文化和本土体验的殷切关怀。



今年春节档《你好,李焕英》的票房奔涌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同样是拍情感,好莱坞的亚裔题材永远不能拍得如此生动。赵婷的镜头曾对准美国印第安土著人、西部牛仔以及经济大萧条中的美国平民,但她拍不出《你好,李焕英》。


这取决于自身情感的赋能,与导演的水平高低无关。


这批华裔导演,是好莱坞电影体系中培育出的人才,是西方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商业大片也好,传记电影也罢,他们关注和创作的仍是西方叙事。虽然说,出色的电影可以突破国界的限制,但创作者永远逃不脱文化枷锁。


说到底,“长于斯”比“生于斯”更重要。亚裔身份或许能为他们尝试东方叙事提供方便切口,但也仅仅只是个切口。“认祖归宗”和“身份认同”,不是靠说几句漂亮话就能成立的。他们对东方文化的疏离感,一时也无法克服。


难归难,事得做。好莱坞期望通过他们打通亚洲市场,亚洲的观众也希望他们搭建出一条联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但或许他们自己也闷在黑暗的屋子里找不到路,亦或者他们本来就不想走进来。



《米纳里》纵然摘得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但比起韩国的本土电影,它似乎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部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影片,注定要生于美国,也销于美国。拎起来看,它和28年前拍的《喜福会》又有什么区别呢?


亚裔一词,本就弥散着西方白人中心论调。所谓的“华人圈”,更是分成了华人ABC、中国大陆人、新加坡人、中国香港人、中国台湾人、马来人等不同群体。无论语言、生活环境、家族历史还是历史包袱,这些群体都各不相同。


如此复杂的“文化敏感带”,稍有不慎就会遭受到猛烈反噬。文化认同,究竟要认同何处呢?真正走入一种文化,必然会沾染上这种文化的两面性。


请问,在“政治正确”大于天的美国,谁又愿意去触碰逆鳞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ID:dusheme),作者:冯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