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视频,无意中刷到了一个点赞很高的抗日神剧片段,看完我眼泪都下来了。
可以说这个抗日神剧片段,应该是自2021年开年以来,我看到过的最牛X的一个片段:
看完这个视频我懵了——这到底是鬼子,还是瞎子?原来我们之所以能赢鬼子,都是因为鬼子们眼神不太好导致的?原来打仗就那么容易?
拍这种剧,到底是把鬼子当傻子,还是把观众当傻子?
关于这类抗日剧的拍摄,冯小刚就曾评价道:“一个民兵干掉一堆鬼子那么容易,那为什么要打8年呢?这种游戏化的拍法,你们以为是在丑化鬼子,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极其不尊重!”
如今的一些抗日神剧,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们也许会觉得很好笑,但笑过之后再想想,可能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因为仔细想想你会发现,这些抗日神剧,它们不仅是在侮辱观众智商,而且它们大致都还包含着几大罪状。
第一宗罪:羞辱抗日英雄。
抗日神剧的的第一大罪状,就是对抗日英雄的极其不尊重。
因为原本一段极其惨烈的历史悲剧,却被如今一些人拍得如此搞笑如此儿戏,这让当年深处其中的那些抗日英雄们怎么看?
网友“时光潇潇”在看完抗日神剧后评论道:“我爷爷是抗日老兵。他身上到处是伤疤,他活着的时候,每次看到抗战剧都会默默的流泪,可想而知心里有多疼,活下来有多么不容易。现在家里还有他的四块勋功章。那是他死前唯一拿在手里的东西。”
一个老兵,战后身上到处是伤疤,临死前拿在手里的东西是勋章,可见当年抗日的惨烈与艰难程度。
但是如今,一些导演却把那段惨烈的历史拍得云淡风轻,拍得如此搞笑,把对手拍得如此弱智,这会让当年的老兵们怎么想?
当年一些英雄对付鬼子落得满身伤疤甚至失去生命,但一些导演却把鬼子拍成弱智——这么拍,难道不是变相骂人么?这难道不是对当年英雄的羞辱么?
第二宗罪:借抗战剧情涉黄。
很多抗日神剧的第二大罪状,就是假借抗日之名,打色情的擦边球。
例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裤裆藏雷”片段:
一个剧组,如果真的想认认真真拍一部抗日剧的话,那题材多的是,可你们想什么剧情不好,非要往这种剧情上面想?
这种弱智的色情擦边球剧情,无非就是为了收视率或者满足某些人的其他目的罢了。
还有下面这部不知道出于那部战争片的剧情,涉黄擦边则更是雷人:
拍这种片段,确定是为了拍战争历史?
很多涉黄的片段,都在以“丑化敌人”这个政治正确的掩护下,得以光明正大地搬上荧幕。但这背后透露出来的内涵,其实是一种无用且低级的黑色幽默。
而且在这种幽默背后,甚至还透露出一种凄凉——我们真的无戏可拍了吗?我们真的只能以这种幽默吸引观众了吗?
借着严肃的历史题材打色情擦边球,这表面上是一种剧情幽默,但本质上也是一种罪过。
第三宗罪:拉低民众智商。
窦文涛曾在《圆桌派》上说:抗日神剧,是会危害民族心智的。长期看这种片子,会让人产生幻觉。
为什么窦文涛会这么说?
因为很多抗日神剧,他们为了宣传自己人的神勇,完全无视常识、无视科学规律。如果国人长期接受这种影片的洗礼,认知上势必会变得无知无畏,而自信心也会变得无理由高度膨胀。
例如一些神剧,他们为了宣传我们自己人的神勇,竟然让中枪后的妇女表现得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亢奋:
还有一些剧里的正派人物,手里的石头竟然比敌人的手枪还厉害:
还有一个骑自行车的,竟然跑的比火车还快:
如此无视物理学常识,估计牛顿的哥哥牛逼都不敢这么拍:
关于抗日神剧,央视《新闻1+1》就曾在专题节目《抗日剧可以这么拍?》中引用评论员李千帆的话表示:“这种泛滥和幼稚化倾向,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影响是很恶劣的,不能任由电视台和投资方为了收视率肆意涂抹...”
央视还放出了评论员李千帆的评论:“在这些抗日剧中,历史的真相与当下的真实已经被娱乐得无影无踪,这绝非爱国主义,而是愚民主义。”
现如今,在央视等众多官媒的痛批下,很多“神剧”已经逐渐在电视荧幕上大面积消失了。
虽然大面积消失了,但是这些神剧并没有完全灭绝,因为它们,正在某些社交媒体平台上逐渐开始了它们的“燎原之势”。
这些平台,它们有意迎合自己受众群体的审美趣味,大肆推荐“神剧”上首页,引来无数的围观者捧场,而这些观众的捧场,进而又在他们平台上催生出了更多的“神剧”:
英雄不该被亵渎,历史不该被糟蹋。把英雄事迹儿戏化,本质上就是对历史的贬损。
真正的英雄,已经把生命交给了历史,而一些剧组、一些平台甚至是一些电视台为了自己的利益,却把英雄和历史打扮得如此儿戏,不得不说这帮人,真的是羞煞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