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0日,是艺术家梵高诞辰第167周年。
然而就在当天凌晨,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拉伦辛格博物馆中一幅名为《春天花园》(The Parsonage Garden at Nuenen)的梵高名画被盗——这是近50年来,在荷兰被盗走的第28幅梵高画作。
春日花园 梵高 1884年作品
在欧洲,名画被盗的新闻似乎总是层出不穷。
前有1911年被偷的《蒙娜丽莎》“因祸得福”成为全球最知名的画作,后有伦勃朗画作沦为“艺术大盗必偷作品”,被安保人员出书《先生,伦勃朗又不见了》疯狂吐槽。
雅各布三世肖像 伦勃朗 1632年作品
上面这幅荷兰国宝级画家伦勃朗的画作,自1966年起前前后后被偷走四次,创下“被盗次数最多的名画”世界记录,还被戏称为“外带伦勃朗”。
在欧洲的艺术大盗们似乎对伦勃朗有一种独特的偏爱。据说被捕入狱时,那些曾经成功盗窃过伦勃朗画作的窃贼会被尊为真正的成功者,受到“万贼景仰”。
所以关于伦勃朗画作的被盗故事实在太多。但其中最经典的,除了《雅各布三世肖像》之外,可能还要数《拿肥皂泡的小孩》。
《拿肥皂泡的小孩》(Child with a Soap Bubble)
1999年7月13日,正值法国国庆日前夕,一名名为帕特里克·维阿兰尼克斯(Patrick Vialaneix)的28岁青年在当地美术馆闭馆前躲在了里面。
趁着深夜人们狂欢时,他撬开了这幅伦勃朗画作的玻璃柜,并在安保人员赶到之前逃离了现场。但他偷这幅画,并不是为了牟利。早在13岁时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他就迷恋上了它。(帕特里克本人有一定程度的精神问题)
所以随后的15年里,他十分细致地全身心投入于保护这幅画作,并且会在独处时取出来静静欣赏,甚至“和它对话”。直到2014年,开始老去的他试图将画作归还,却被自称保险中介的诈骗团伙骗走了画。
随后试图在黑市卖出画作的诈骗团伙被捕,从新闻上得知消息的老帕特里克也到警局自首。但由于在法律意义上他的犯罪追诉期已经过去了很久,所以最终免除了牢狱之灾。
更因为其略显传奇的遭遇,他被邀请出书,还有导演想将其人生故事拍摄成电影。
15年后回到美术馆的画作 馆长称其“被照料得很好”
且不说帕特里克的名声大噪会不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放眼整个欧洲像他这样“温柔”的盗贼也寥寥无几。更多时候名画盗贼们只是为了牟利偷盗,一旦看不到利益,就根本不会管这些珍贵文物的存亡。
一些被盗的画作被轻易寻回,是因为它们实在太过出名,盗贼根本找不到敢接手的买家,最后就找个没人注意的地方随意丢弃了。上述伦勃朗的《雅各布三世》,就有在火车行李架、自行车后背,甚至墓地的长椅下被发现并寻回的经历。
而对于画作本身来说,这一趟经历的损伤肯定是极大的,有时需要历经数年的修复才得以重新展出。
《丑陋的脑袋》 毕加索 1971年作品 被盗后由于主犯的母亲担心其成为儿子被定罪的证据,而被焚毁
除了伦勃朗以外,梵高和毕加索也是艺术盗贼们“最爱”的顶流艺术家。
迄今为止,梵高的画作已有九十多幅被盗,其中13幅已被追回。最离谱的是他去世前三年创作的《罂粟花》,1977年被盗,1987年被追回,结果2010年又在同一家博物馆被盗,至今下落不明。
以梵高作品的存世量(约2100件)来说,这个被盗的数量也算得上很高的比例。但在数量上,留下更多作品的毕加索被盗的画作数量更加惊人——1147幅,这仅仅是英国失窃艺术品登记局记录在案的一部分数目。
《罂粟花》 梵高 1887年作品
在名画失窃案频发的欧洲,英国是其中最主要的重灾区:全球艺术品失窃案中,英国以一国之力占了总数的40%。
对此很多人会有疑惑,为什么安保措施应该很到位的艺术馆、博物馆会频频遭贼?明明在国内我们似乎很少听到类似的新闻嘛。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欧洲博物馆太多,导致藏品极其分散,而小展馆难以保证安保措施的缘故。对于很多小型博物馆来说,维持生计已经十分困难了,根本就别想它们再投入资金在昂贵的安全措施上。
Hofje Van Aerden博物馆
上图中这座小博物馆在荷兰,画家弗朗斯·哈尔斯的名作《两个拿着一大杯啤酒笑着的男孩》(Two Laughing Boys with a Mug of Beer)就收藏在这里。
而去年8月份,是这幅多灾多难的画作”艺术生涯中“第三次被盗走。在疫情弥漫的大背景下,各小博物馆几乎只能祈祷不要被盗贼盯上来避免失窃。
这是它上一次被寻回时的样子
另一方面,也有史学家和研究者抨击英国博物馆管理人员由于藏品过于丰富而忽略了它们的安保问题。
有些人甚至会觉得“名画再怎么被偷反正最后大概率会回来的,说不定还能像蒙娜丽莎一样因为一段失窃经历而增加价值”。确实,在西方当代艺术概念中,所谓名画贵,很多时候是贵在它背后的“故事”上。
但为什么它们总是丢国宝级名画而中国不会有类似的案例频繁出现呢?
那你应该问问欧洲的艺术大盗们:他们除了画,还有玉石、佛像、青铜器等等等等其他的可以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