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27个成员国外长近日在欧盟外交事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达成一致,将以“两步框架”及其他措施应对中国政府对香港的压制。舆论普遍认为,欧盟在对华态度上正在向美国的强硬立场靠拢,但有专家表示还远远不够。

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尔(Josep Borrell)2月21日在欧盟外交事务委员会的理事会上提到香港与俄罗斯、伊朗一直是欧盟外交事务委员会议程的重中之重。他说,香港的局势“持续恶化”,除了去年7月在香港开始实施国安法时欧盟通过的应对措施外,欧盟将通过“两步框架”及一系列的短期和长期措施,以回应中国政府压制香港自由的行动。

欧盟搁置内部分歧 一致强硬对华



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尔(Josep Borrell)2月21日在欧盟外交事务委员会的理事会上提到香港与俄罗斯、伊朗一直是欧盟外交事务委员会议程的重中之重。


2020年7月,欧盟一致同意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以回应《港版国安法》的生效,包括进一步审查和限制任何可能被用于内部镇压、拦截通信或网络监视的设备和技术向香港出口。

“立即采取的措施包括增加对香港公民团体的支持,加强与香港亲民主人士的协调,以及与有关当局的联系,” 博雷尔在会上说。“如果香港局势进一步恶化,例如香港选举程序的激进改革或司法独立性的进一步削弱,欧盟同意采取行动。”然而,博雷尔并未明确欧盟接下来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华尔街日报》报道,上周,欧盟成员国之间分发了一份机密文件,对欧盟在未来应对香港问题采取的措施做出了概述。该文件建议欧盟与香港公民团体共同建立协商平台,以“协调欧盟对香港局势的反应”。同时,欧盟应与美国等其他民主国家协调北京与香港的对话,放宽香港公民移民欧洲的签证限制,暂停欧盟范围内与香港的引渡协议,向香港派遣人权特别代表等。

欧盟因去年年底与中国初步签署了《全面投资协定》而备受国际社会批评。博雷尔对此表示:“我认为讨论香港问题和签署《全面投资协定》是兼容的。签署该协定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向中国表达我们对香港、新疆和其他地方的人权及基本自由的关切。”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跨大西洋关系中心研究员克里斯蒂娜·林(Christina Lin)认为,这表明欧盟一改中立立场,在对华态度和政策上发生了转变:“传统上讲,欧盟从经济角度审视中国,而美国是从安全角度。但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从柔软的外交立场转变为‘战狼’姿态,使欧盟对中国的立场发生了转变,而中国也对欧盟失去了信任。”

专家:中欧投资协定不会阻碍美欧合作抗中

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Wilson Center)全球欧洲计划主任丹尼尔·汉密尔顿(Daniel S. Hamilton)告诉本台,《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最终能否落实还有待考量。他认为,该协定的签署并不会影响美国和欧盟加强跨大西洋联盟,共同应对中国挑战:“这项交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德国当时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推动的,但这项协定必须得到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议会的批准,目前至少有400名议员对此表示反对,因此,这项协定很可能不会最终落实。”

欧盟内部分歧依然存在



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尔(Josep Borrell)2月21日在欧盟外交事务委员会的理事会上提到香港与俄罗斯、伊朗一直是欧盟外交事务委员会议程的重中之重。(法新社)

汉密尔顿说,尽管欧盟有意与美国在跨大西洋联盟的框架下就中国问题进行合作,但各个成员国有自身的利益考量:“欧盟在制定对华政策时主要关注三个领域:有关气候变化等的国际合作、商贸竞争、挑战西方行为规范和国际秩序。欧盟成员国在如何确定优先次序及各国如何做出取舍方面存在诸多内部分歧。例如德国正在优先考虑和中国的商业关系,而在中国对人权的侵犯方面相对沉默。”

华盛顿智库哈德逊学院(Hudson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彼得·拉夫(Peter Rough)认为,在对华政策上,除了欧盟内部分歧较大之外,美国与欧盟的分歧也显而易见。拉夫认为,跨大西洋联盟在中国问题上的合作,最大的挑战是一些成员国并不愿意支持美国采取未经检验的新型对华政策:“在跟随美国保持强硬的对华立场上,德国和法国有所保留,但英国愿意采取更强硬的做法。德国公共舆论对人权问题很敏感,但经济利益似乎占据压倒性优势。欧盟在德国的驱动下,最终将倾向于在不损害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的前提下,与美国在有限的特定领域合作。”

拉夫认为,《全面投资协定》确实使得拜登政府在制定跨大西洋中国策略时面临比预期更多的挑战。但是他说:“我并不认为这代表着欧盟和美国不能加强合作。至少,在尖端技术领域,美国和欧洲可以加强合作以共同保护知识产权。”

拉夫警告说,欧盟目前倾向于将与中国的合作和竞争两个领域划分开,但中国不会允许欧盟在国际社会中保持中立。一旦中国政府用经贸合作挟持政治竞争,欧盟将无法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