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就是1988年上映的电影《疯狂的代价》。
是的,就是1988年。
1988年国内院线就已经把伦理禁忌、凶杀暴力、时代迷惑等“高刺激度”的话题“扒光了”搬上荧幕了。
海报上诱奸、仇杀、未成年人不宜观看等提醒字眼,让人猜想电影的大尺度不仅是画面更是内涵。
它是国内首部全裸出镜的探索电影,被称作“新时期中国第一部娱乐电影”。
而它有噱头、更有“质保团队”。
导演周晓文是第五代导演(其他有张艺谋、陈凯歌等),但他又是最特立独行的一个。
用他的话来说:“他是第五代导演中的异类”。
87年的《最后的疯狂》被评价拍出了“80年代犯罪片的神气和妖气”、94年的《二嫫》揭露了90年代大陆社会物质化的现象。
编剧芦苇,同样是个“狠人”。
是“中国最牛的编剧之一”,贡献了《活着》、《图雅的婚事》等多部口碑佳作。
他的代表作《霸王别姬》,20多年过去了,依旧在豆瓣上保持着华语电影评分的制高点。
他创作的剧本从不 “跟风”,每部剧都可以刻上他独特的“私人烙印”。
《疯狂的代价》故事的聚焦点是:少女被性侵。
镜头从一对姐妹的全裸沐浴开始,却并没有大家期待的那么清晰、明亮。
朦胧又若隐若现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好像只是自己情绪化的幻想。
这样的视角,让人们联想到一个并不光明正大的词—“偷窥”。
看不清,就更让人想看清。
这种偷窥,在影片中出现了不只一次。
随着“偷窥”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导演带我们闯进了人心底的“疯狂”,见证了80年代中的一群人欲望肆意后付出的“代价”。
低调宣布、高调认错:铺子要剧透了……
01
“偷窥”。
首先是无业青年孙大成,他和哥哥住在一起。
爱好是买小黄书、看小黄书、研究小黄书、实践小黄书里的“知识点”。
他总是拿着望远镜眺望远方,看得不是青山绿水,找的是“满园春色”。
他是电影登场的第一个偷窥者,用“窥探”来满足自己的“性饥渴”。
色情书里的女郎、街道上的“风景”。
他目光狭隘到只剩原始欲望,在心里把女性物化成了“玩物”,供男人观赏。
让人绝望的是,影片中“物化女性”的不是个例,而是群像。
在青青工作的妇产科里,超过预产期7天的产妇,丈夫坚持不剖腹产的原因是会留疤痕不好看。
这里,女人是必须保持完美外观的观赏品。
一个父亲因为生下来的孩子性别女,根本不想要,活的就直接送人,死了就算拉倒。
这里,女孩就像没人喜欢的玩具。
闲聊的路人,炫耀自己的孩子“可是个带把的”。
这里,女儿不过就是退而求次的无奈选项。
女性的生命意义,从起点就受到严重质疑,想争取人权就更是枉然。
可怕的是,人们对这些已经习以为常。
只会眼睁睁地看着:偏见在放纵中铸成大错。
一次,孙大成偷车后,遇到了和朋友道别的中学生兰兰,在她毫无防备的状态下诱拐、奸污了她。
事后还理直气壮地告诉他哥,“好汉做事一人当,你不是说劝赌不劝嫖么?”
他是好汉?善恶失去了正确的标尺。
他这是嫖?人性直接被恶意扭曲。
劝赌不劝嫖?歪理邪说成了“据理力争”。
而受到伤害的兰兰,此时正因为发生过和发生着的事情,陷入了迷茫。
报案后,姐姐青青在警车里紧紧地抱着她。
而车子的周围正上演着本片第二种“偷窥”。
群众趴在警车上观察、讨论着姐妹俩,青青和兰兰就像是动物园里的珍奇动物。
默不作声地忍受着注视、听着冷漠的议论声。
人们一边感叹着“可怜”、一边却用“非议”施加着伤害。
而影片中的围观者出现了不只一次,每次都和受害者形成了扎心的对比。
在青青奔走于人群中、寻找凶手绳之于法时,围在黄色书摊前的人看得津津有味。
在青青家里因为兰兰的事吵得不可开交时,屋外早已被堵得水泄不通,大家趴门偷听得乐不思蜀。
这些围观者,伸长脖子贴着欲望的铁门,偷窥着、偷听着,毫不掩饰自己对“性欲”和对“私欲”的渴求。
这种濒临“变态”的“偷”,也从侧面铺垫了“疯狂事件”的登场。
02
“疯狂”。
第一个疯狂的是姐姐青青。
姐妹俩的父母很早之前就离婚了,两个人因为女儿的事情见面后还在一直争吵。
爸爸是典型的甩手掌柜,兰兰出事后他的反应还没有公安局的老警察上心。
用平静的语气对青青说,“我们应该回来吧?……”
亲生女儿遇险,他这个模棱两可的语气,真是有些气人。
不仅如此他还很“官方”地劝青青:祸从天上降谁也没办法,人啊不忘掉一些事就没办法活下去。
心很大、人也足够冷。
现在的青青根本无法对任何人抱有希望,她只想自己手刃仇人。
因为警察推测凶手可能是司机,她就满大街地拍司机照片,拿回家给兰兰辨认。
因为孙大成在慌乱中落下了一本印有“青青书店”标志的小黄书,而这家店正是青青的追求者李长伟开的。
青青就逼着妹妹坐在黄书书摊的玻璃后,认真观察,让她识别犯罪嫌疑人。
她心疼妹妹、却因为仇恨丧失了理智。
她想要公道、却没有顾及到妹妹心里的想法。
在妹妹再次偶遇孙大成却没勇气抓住他时,她愤怒地扇了兰兰一嘴巴。
她狠心地把妹妹推向了不愿提及的回忆,只为了完成心中早已畸形的“报仇雪恨”。
青青逐渐走偏的复仇之路上,人们无法分清事件开始“疯狂”的结点。
也许是冷漠的围观者、也许是无情的亲人们。
也许是拖了很久还没进展的执法人、又也许是犯了错还依然猖狂着的罪犯们。
正义脱离法律的缰绳,人心滋生了私刑和审判。
故事的最后,青青真的越过法律、了结了仇人,但她却在达成所愿后发现了影响更深的“阴谋”。
第二个疯狂的是妹妹兰兰。
兰兰的疯狂,更像是一种对社会的懵懂试探。
才上中学的兰兰,本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一点点地认知世界、思索人生。
诱奸的经历,残忍地刺激到了她的心灵,也助推了她的“成长”。
而这样的成长是“疯狂”的,也是“失控”的。
兰兰对性的模糊意识逐渐浮现。
生理课上的敏感字眼对其他同学来说是知识点,她却会突然失落地低下头。
她会因为孙大成而害怕,却还会对他的东西产生兴趣。
孙大成喜欢嚼口香糖,兰兰也开始嚼口香糖。
孙大成喜欢看黄书,她也会在摊位上拿起一本读一读。
画报上的女人浓妆艳抹,兰兰偷偷对着镜子涂上口红。
女性对美的追求是为了自身,还是为了被欣赏?
兰兰有些搞不懂。
父亲眼中自己的经历,无足轻重;姐姐眼中自己的经历,只有复仇。
放下还是报仇?
兰兰不清楚的是以后。
没人告诉她或试图引导过她,该如何面对未来的人生。
她的认知开始如同口中咀嚼的泡泡糖,不停膨胀、直至破碎消亡。
而影片的最后,我们无法得知的结局,成为了导演、编剧对整个时代发展的留白。
03
“代价”。
必须付出代价的是孙大成。
因为他确实有错、也确实不认错。
可深挖进去,我们又感到始作俑者并非是他。
80年代,是百花齐放的年代。
新旧思想的碰撞、新旧理念的交接。
国人从看《金瓶梅》需要躲在被窝的状态,逐渐成为了能把小黄书摆在街上供人挑选。
诱惑变多的同时,思想的自制却并没有跟上。
所以出现了一部分人分不清“开放”和“浪荡”、“自由”和“随意”、甚至是“艺术”和“低俗”。
人们一边手握新思想标榜着自己与时俱进,一边带着旧观念排斥着异己行为。
他们以欣赏女性美感为借口,用淫秽书籍满足着自己男权意识中的占有欲。
青青姐妹和孙大成兄弟的对比,正是如此。
饰演孙大成的常戎,一身让人触目惊心的肌肉,他哥哥也经常会赤裸着上半身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而青青姐妹洗澡时的镜头是模糊的,姐姐换衣服时也背对着镜头。
能够放在台面上的男性特征和虚掩着的女性状态。
隐晦地揭露了男性的强势和女性的弱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孙大成也只是一个缩影,他为自己的疯狂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那么时代中小群体的疯狂,又该由谁付出代价?
可能,按当今的眼光,电影在叙事手法和商业元素上都显得有些稚嫩,但并不影响它带给人的思索和震撼。
并且,片中对人性和现实的深入揭露,更是如今部分“只识流量带广告”的片子望尘莫及的。
或许,在当年,导演周晓文真正做到了“拆掉了娱乐片和艺术片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