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和口碑,贾玲二者兼得。
然而影片中的一个细节,却引发许多网友的疑惑:为什么电影里襄樊地区工厂里的人,说话却一股东北大碴子味儿?
《你好,李焕英》预告
并非是为了喜剧效果,襄樊地区工厂里的人说东北话,来源于导演贾玲本人真实的生活经历。
贾玲早期访谈节目截图
而这个细节的背后,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三线建设。
纪录片《大三线》片段
三线建设——严峻国际形势下的战略决策
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用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
1956年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还策动了新疆分裂分子举行武装叛乱。中苏两国长达7300公里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
1969年,中苏边境陈兵54个师、近百万人,在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要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中国核基地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
当时冷战格局的另一极美国,也同样对年轻的新中国虎视眈眈。美国第七舰队公然进入我台湾海峡,还挟迫我周边国家签订条约,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
1962年后,美国在台湾海峡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
截图自纪录片《大三线》
同年8月,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全面介入越南战争,越战全面升级,战火延烧到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在内的中国南部地区。
而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完全暴露在苏联导弹射程和美国航空母舰攻击范围内。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
为了应对严峻的外部环境,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
中共中央决策层会议讨论大三线战略 图源:中央新影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
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
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
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截图自纪录片《大三线》
三线建设期间,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上千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初来乍到的三线人自己动手,修建干打垒 图源:中央新影
而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最完整、最先进、规模最大、职能最全,有着“共和国长子”之称的东北重工业基地,担起了支援全国三线建设最大任务量的时代重任。
自1964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整整16年间,东北重工业基地约向三线地区内迁企事业单位200个、人员100万、援建项目300个。
贾玲,正是这批“三线厂”里生长起来的“大厂子弟”。
“厂话”——独特的文化现象
为了隐蔽、保密,三线建设中所有涉及到军工类的工厂,几乎全部建在了山区;此外,这些工厂都没有名字、只有一个邮箱号,一个数字简称。比如014基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洛阳、061基地(江南航天)遵义、063基地(航天四院)西安等。
身处大山,再加上围墙高建,厂区和生活区连成一片,绝大多数的“三线厂”都成了一个个与世隔绝的独立小王国。厂里的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医院、食堂、商店、消防队、派出所等应有尽有。
三线时期遗留至今的露天电影院遗址 图源:中央新影
三线厂职工宿舍 图源:中央新影
翩翩起舞的三线青年 图源:中央新影
由于三线建设中的东北人最多,因此“东北话”就成了各个大三线时期建设的三线厂内通用的普通话。
再加上三线厂基本与外界隔绝,少与当地人交流,“东北话”也就成了区别于当地方言的“厂话”。
说“厂话”的三线子弟们从小在三线厂家属院长大,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东北话为主的“厂话”教育。
这也就解释了为啥《你好,李焕英》里襄樊地区工厂里的人们,却说着东北话,而贾玲一个“南方姑娘”却总给人“东北老妹儿”的错觉。
课余生活丰富的三线二代子女 图源:中央新影
贾玲早期访谈节目截图
在当时,“厂话”代表着荣光。
说“厂话”,意味着你来自大山外的世界,见识比当地人广;意味着你在名字为数字代码的国家保密工厂工作;意味着你吃的是国家供给粮,住的是职工宿舍,穿的是和当地人不一样的三线厂工作服……
然而世事变迁,当初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战争而进行的三线建设计划,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众多三线厂纷纷迁出大山,走上转型发展或者衰落之路。
从深山中搬出的三线厂 图源:中央新影
三线厂下班的职工们 图源:中央新影
而厂里生活的三线工人和子弟们,也纷纷走出大厂,开始接触到城市文化;也开始发现曾经引以为荣的东北“厂话”,与当地社会格格不入。
最终,扎根在三线假设这块土壤上的“厂话”不复昔日荣光,不可避免走向了凋零衰亡。
与之而去的,还有那个热火朝天、青春激昂的火红年代……
资料来源:
1.纪录片《大三线》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0页
3.周明长 :《东北支援与三线城市发展》, 载自《开放时代》杂志2018年第二期;
4.头条号“三线备忘”《三线子弟沉思:什么是“厂话”,东北三省人绝对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