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报公众号发了一篇标题为《连续7天,0!》的推送。




类似的文章,以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已经多日推送。

不止如此,类似北京已经是第14天没有出现本土感染病例了。




早前被「疫情反扑」的哈尔滨利民开发区裕强街道、利业街道,呼兰区呼兰街道风险等级同步调整为低风险。




另外一边。

春节档电影公映首日就狂揽17亿票房,观影人次达到3410万,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些新闻仿佛都在告诉我们,疫情结束了,一切都恢复正常了。

为什么全世界都在被疫情肆虐,我们却能安享春节,甚至早前专家担心的春节是个最容易反扑的阶段。

一点都没发生。

这背后的原因,老徐今天终于找到了!

1。

苏敏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一名医护人员,已经在这工作了22年。




对她来说,疫情以来每天6点起床后喝一大杯水已经成为了习惯。

这么做倒也不是为了养生,而是穿上防护服后,就没有了喝水的机会。

因为病人随时都可能有紧急情况,但防护服是脱下即作废,所以医护们只能坚持长时间穿着。

而频繁的更换防护服更是浪费时间与资源。

发热门诊工作繁杂,人手都是各个科室调来的,苏敏是其中一个,负责采样工作。

每天她都在发热门诊和核酸检测门诊两边跑。

之前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增加,防控形势复杂。

随着国家出台相关地区返乡需核酸证明的规定后,医院的核酸工作突然猛增。




苏敏表示,仅一个白班就要连续工作8个小时,这期间医护们要消毒近千次手部,更换十几次手套。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让每天正常进食的苏敏,体重竟掉了10斤。

采样唯一的要求就是精准零失误,任何一个错误都会导致样品出问题。

例如刷取的次数,擦拭的部位,停留的时间都需要非常精确。

一套咽拭子采集下来虽然不到1分钟,却依旧考验医护们的耐心和体力。

有些人对这种采集方式不太习惯,恶心干呕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次苏敏就遇到了一名对咽拭子非常排斥的男子,前前后后花了近一个小时才采样成功。

这些对于苏敏来说,早已习惯。

而在分子实验室,负责核酸检测的组长李磊已经四五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对于这些年无法弥补的遗憾,他却没有半点怨言。

用他的话说就是这医护人员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已经习惯了。

随着春运的到来,核酸检测的人数激增。

李磊的实验室标本数猛增,最多一天达到了1100多份,每次都是满满一大筐。

虽然样本很多,但检测流程容不得一丁点闪失。

核酸检验的班次通常是1班2人,分别身处核酸提取房和扩充室。

他们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穿上它在实验室里一小时就已汗流浃背。

很多时候因为出汗,防护面罩上都是水汽,还会出现缺氧感。

提取核酸的工作是最危险的,医护人员需要将打开瓶盖吸取样本,稍有不慎就会感染。




而扩充室的医护人员负责上机,结果核发工作,看似简单,却是很容易出现样本混淆的情况。

这样的检测,他们一天就要做上几百次。

送到我们手上一纸普通的核酸证明,背后是医护们辛勤付出的汗水。

而这,是全国各地医护工作者的常态。

正是医护人员们尽心尽力,才保证了春运期间没有出现一名感染者。

2。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移民管理警察这个警种。

他们的职责是对出入口岸人员进行检查,对口岸限定区域进行监护。

机场是防止境外疫情输入的第一线,移民管理便是重中之重。

家在武汉的女警李国芳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回家,几乎每个新年都在工作中度过。




她每天都需要在入境口岸负责执勤与检查,确保没有确诊病例入境我国。

她表示,去年武汉的灾难仍然历历在目,为此她更坚定地投入了工作中。

因为她们哪怕只漏掉一个感染者,都会引发可怕的连锁反应。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边境检查站的警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坚守。




同样的还有家在常德的民警高峻。

高峻今年30岁,是临澧县公安局安福派出所副所长。

他本与未婚妻子已经商定好在1月30日举行婚礼,可在婚礼前一天,他却接到了全局取消假期的通知。




疫情严峻,当地需要民警们维持春节期间的防疫安全和治安。

高峻接到通知后,二话不说当即就推迟了婚期。

一连十几天,高峻每天都带队对人员密集场所定点巡查,对风险地区人员进行信息登记。

而他,只是千万个民警之一。

与移民警察和高峻一样的,还有坚守在防疫监测点的民警杨先红。

面对从山东打工回家的妻子,他愧疚地说了一声对不起。

今年,他又不能在家陪家里人了。

他的工作是设置防疫检查点,对出入县里的车辆进行劝退。

因为是劝退车辆,时常引来车主的不理解,对他进行谩骂的情况时有发生。

但为了防控疫情,他毅然坚守在了高速路口。

而每次换班之后的凌晨,吃一碗热腾腾的泡面,便是对自己一天劳累的回馈。




正是人民警察的执着坚守,才保证了我们过年时可以放心出门逛街。

能在鞭炮声中找到去年消失许久的年味。

3。

除了这些因为公职在身的,其实本土新增连续7天为0,有个群体我们都不能忽视。

那就是,社区工作者。

这个春节,他们也一样选择了坚守岗位。

渠建星今年49岁,是北京东城区吉祥社区的社区工作者。

虽然是河南人,但为了配合首都防疫,她毅然选择了在岗过年。

她的父母虽已80多岁,却都不约而同地支持女儿的做法。

“家,你放心吧。”




相比于医护人员和民警的防护工作,社区工作者的防疫工作便是弥补细节上的疏漏。

渠建星每天早上都要对自己管辖的200户人家逐个进行疫情登记。

并检查每个院落的大件废弃物和堆积物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她还要组织单位和居民进行疫苗接种的统计工作。

一般做完这些工作,一天的时间就都过去了,很多时候她都来不及喝一口水。

而东城区有3000多名社区工作者,他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坚守岗位。

同样的还有社区工作者曲春晓。

她的老家在淄博,工作在威海,却已6年没有回过家。




她表示本来已经早早买好了车票准备回家,但是社区人手急缺,她便选择留了下来。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她在社区宣传防控知识,从早忙到晚。

她认为过年用手机随时跟父母视频连线,也是另外一种陪伴。

见屏如面,就地过年。

这就是社区工作者们的责任与担当。

4。

这个春节注定与众不同,是这些人牺牲了自己的时间来保卫了我们。

而在今年的号召中选择就地过年的普通人,也值得称赞。

林睿渊是北京某公司的后端程序员,老家在河南洛阳。

在他决定就地过年之后,电话那头的父亲虽然没有很大的情绪波动,他却觉察到了父亲的失落。

就地过年对于个人来说是很艰难的决定,对于家里人亦是如此。

林睿渊原本已经抢好了回家的高铁票,家里人每天都在数着日子等他回家。

结果在放假前一周,他退掉了高铁票,决定不给国家添麻烦。

今年选择原地过年的人被称之为原年人,他和女朋友决定把这个年过的得有仪式感。

两个原年人在除夕晚上一起做年夜饭,倍感温暖。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号召就地过年后,春运客流量仅仅是去年的三成。

这个春运,被网友戏称为最陌生的春运。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统计数据更是指出,今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就地过年人数比往年增加了4800多万。

总数突破了1亿大关。

在这个情况下,全国不少以前过年就空城的城市,居然出现了大堵车。

例如山东济南在2019年春节时的街道是这样的。




结果今年,成了个大堵城。




而上海和北京则分别由680万和520万人就地过年。

他们与无数选择就地过年的人一样,值得称赞。

今天,老徐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原本我以为春节后又是一场硬仗。

但此刻,我却无比自信疫情结束之日,快了!

在我们的国家,有这么一群伟大的人在背后默默付出,甚至放弃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特别重要的春节。

战胜疫情,我们定有把握。

连续0新增的原因,是这群人的付出,这一点,我们不该忘记!

老徐也希望,在欢天喜地享受春节的同时,别忘记去年今日是什么情景,更别忘记这一切到底有多么来之不易。

该做好的防备,千万别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