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守岁爆竹同时炸响的,还有一条重磅新闻:广电总局不允许BBC世界新闻台继续在中国境内落地,对其新一年度落地申请不予受理。刷到这条新闻的我心中默念一句干得漂亮。
作为国际知名新闻媒体,BBC当然是成功的,就连在它铩羽而归的中国,它也成功地教育了无数网民:滤镜不全是用来美颜的。为送别这位老师和朋友,允许我饱含深情地追忆这一年来BBC对中国疫情的精彩报道(这绝不是否定其对新疆南海港台新闻报道的精彩程度)。篇幅有限,只能罗列个别标题,其贡献远不止于此,望周知。
《中国冠状病毒:武汉启动封锁,恐惧笼罩》(1月23日)、《中国病毒传至欧洲澳洲》(1月25日)、《中国病毒:路障和鬼城》(1月27日)、《世卫开会商讨如何扼制中国病毒》(1月30日)、《中国病毒:我们目前所知道的一切》(2月5日)、《冠状病毒:嘴上硬气的中国外交新军》(5月12日)、《中国冠状病毒:新疆乌鲁木齐宣布进入“战时状态”》(7月18日)、《中国对冠状病毒的掩盖》(7月20日)。
《中国病毒传至欧洲澳洲》(1月25日)
《中国病毒:路障和鬼城》(1月27日)
《冠状病毒:嘴上硬气的中国外交新军》(5月12日)
众所周知,BBC作为一个公营媒体,做新闻讲究一个独立——我写起文章来,任何人不要教我做事,包括你世卫组织。哪怕后者早在2015年就制定了传染病命名规则,但丝毫不妨碍BBC第一时间用中国来冠名病毒;哪怕二月就公布了Covid-19的学名,并于三月明确指出不应将新冠叫做“中国病毒”,但头铁的BBC直到去年七月还在标题里直接写“中国冠状病毒”,就这嘴硬程度,恐怕比它百般嘲讽的“外交战狼”厉害得多吧。
如果BBC的美德叫做执着,那么以爱玩谐音梗著称的《经济学人》周刊在诙谐中显得意味深长。在去年二月的杂志封面上,地球带着印着中国国旗的大口罩,显然是指中国人集体戴口罩为全球抗疫做出突出贡献,而不是说中国人使世界得病,对吧?四月,就在武汉解封、国内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刻,《经济学人》率先写文章向全世界通报来自中国的喜讯:《中国正在取胜?新冠疫情的地缘政治后果》……啊这,好像不是这个意思。
不管怎样,必须承认这两家英国媒体都充分发挥出了它们的传统艺能。我好奇的是,既然疫情是2020年最大的新闻,那么把新闻场当做战场的美国媒体又能打出怎样令人赏心悦目的操作呢?
怀着紧张兴奋的心情,我随手在《纽约时报》搜索栏里打入"中国”“冠状病毒”两个关键词,竟出现了五千余篇文章,而且内容详尽,不是那种一句话简讯。相比于其他大媒体两位数三位数的出稿量,也许《纽约时报》就是业精于勤的最佳注解吧,不愧是我个人的最爱。和BBC一样,《纽约时报》也很早就把“中国病毒”、“中国(人)的冠状病毒”挂在嘴边,不同之处在于,它进一步挖掘疫情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并且深入剖析它给世界地缘政治造成的变局。据说只有那些站的更高、看得更远的人才如此善于解读和升华。我决定从《纽约时报》的疫情报道中,每月选一篇代表作,展示其标题,最后综合评出年度最佳。来了!
《面对新冠病毒,中国强人可能在战斗中落败》(1月26日)
《为驯服病毒,毛式社会控制术覆盖中国》(2月15日)
《世界需要口罩。生产它们的中国在囤积居奇》(3月13日)
《选择性报道冠状病毒,中国构筑起仇恨文化》(4月22日)
《健忘国:中国为何已然忘却其疫情》(5月27日)
《中国歌颂克毒制胜,文过饰非》(6月7日)
《还戴口罩吗?它可能来自中国饱受争议的劳动计划》(7月19日)
《中国封锁新疆战新冠,激怒当地居民》(8月25日)
《美国,不要试图比中国更中国》(9月2日)
《威权主义战略:有效,但令人窒息》(10月31日)
《在中国的大力宣传下,武汉成为抗疫明星》(11月6日)
《冠状病毒是怎么从中国手里溜出来的》(12月31日)
《在颠倒的疫情世界,中国兜售中国版自由》(1月4日)
《世卫武汉考察后,中国取得公关胜利》(2月9日)
依我个人口味,年度最佳应该颁给10月的那篇《威权主义战略:有效,但令人窒息》。不光标题起得凝练大气,而且翻翻具体内容,集中体现了主流外媒这一年来对中外疫情报道的口径,很能反映西方新闻战士做中国的文章时的心态。我用大白话归纳一下就是:美国抗疫做得很烂,主要是特朗普烂,连装模作样都懒得弄;而中国完全相反,倾举国之力跟病毒战斗,经济复苏、社会重启,但仍然严加防范。你一看仿佛在批评美国,吹捧中国,这叫欲抑先扬,话锋一转:中国为什么行?因为威权主义政府敢干能干,这种能力是向公众负责的民主国家所不具备的。(啊?)中国抗疫靠的是把科学管控推向共产主义极端(哦~),而美国则把戴不戴口罩作为政治斗争的一部分。中国靠集体主义文化在疫情防控上暂时领先(啊?),欧美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上遭遇重大挫折。但!你以为中国这样就赢了吗?中国疫情随时反弹,经济很危险;中国动不动就全市封锁全民检测,保持警惕和制造恐慌只有一步之遥,一旦不理解政策的人愤怒起来,那中国就,你懂的(哦~)。
最好的文字能给人无穷的想象,而最好的制度则有一种万物归宗的魔力,不管对手在场面上看起来怎么占优势,最后的、长期的、唯一的胜利者其实早已注定——啊漂亮!既然已经在道路理论和制度上立于不败之地,怪不得《纽约时报》不怎么需要阴间滤镜的buff加成。
不过,把年度最佳颁给《纽约时报》,绝不是说《华尔街日报》、美国之声、《每日电讯报》(澳)、《先驱太阳报》(澳)、《明镜周刊》(德)、《皮卡尔信使报》(法)、《日德兰邮报》(丹)等媒体就不够优秀,你们生动的语言和图像,譬如“中国病夫”、“武汉病毒”、“中国小儿家里待着”、“中国病毒熊猫大乱”、“病毒中国制造”、“黄种人警戒”,“中国病毒”也给中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你或许会问,我把《纽约时报》捧得这么高,置懂王御用的福克斯新闻于何处?这个问题我考虑过,排名主要还是针对新闻机构,政治笑话网站也算进来那统计工作量就太大了,而且会掺入大量不可名状的、由某邪教赞助的高纯度段子。它们该高兴了“哇我算媒体了”——哦不,你美国爸爸都不拿你当正经媒体。福克斯——以及默多克家族旗下很多家媒体——的问题在于,它们在支持特朗普阵营、反抗主流自由派媒体的过程中,严格贯彻屁股决定脑袋的原则,不断弱智化,以至于我无法看懂它们生产的究竟是新闻还是笑话,不清楚是真脑瘫还是在反讽。也不知道它在懂王时期收视率这么高,观众究竟拿它当新闻还是娱乐——直到今年1月6日冲击国会事件,我终于确定是前者。关于福克斯之类保守派媒体的极端化,我今后会在“洋媒吐气”节目里具体讲,今天就暴论一下:随便拿条福克斯做的中国疫情新闻出来,娱乐性都甩《纽约时报》几条街,因为它们不是同一个性质的,就好比《吐槽大会》不好拿来跟观网新闻比。
这些还可以称得上新闻机构的西方主流媒体,最大的问题在于把战斗精神放在了错误的地方,觉得意识形态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事情,把中美竞争看作压倒一切的零和博弈。当人类社会出现疫情时,它们不首先将其视为自然界对全人类的考验,却把它看作中美制度竞争的延伸:中国为了延续其政治制度,必然不择手段地去争取胜利、笼络人心,这种不择手段的极端方式短期内效果显著,但最终导致人民更加远离自由民主,其根本利益受到损害;而反过来,美国防疫看似很糟糕——当然理应学习韩国、新西兰等其他民主国家做得更好——但,至少没有用毫无人性的隔离措施去保护人命(啊?),至少坚持了最崇高的自由,这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不限制不强求,这也是伟大制度的韧性所在(哦~)。由此可以推出荒谬的结论:中国救人不是仁,美国无为才是大仁。
其实去年年底我构思过一期谈话类节目,叫做失去的春天。我们去年失去过一个春天,而当下放眼全球,病毒还在许多国家肆虐,无数人正在失去这个春天。我看过很多外媒对疫情阴影下人类行为异化的报道,有过这种经历的中国人其实最能与天下患难者共情,毕竟我们都生活在呼吸与共、命运相连的共同体当中。后来这期节目由于嘉宾日程原因没有做成,而我也在反思,西方喉舌媒体日复一日给人洗脑,社会上还能幸存多少共情能力?为反映现实而存在的媒体,是不是最后归宿都是成为故事大王?本应由全人类并肩迎接的考验,是否必然演变为国与国之间相互倾轧的权力斗争。如果中国和英语圈国家在话语领域也要迎来分岔(bifurcation),我们有充分的准备吗?
来源|观察者网 文/杨晗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