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日本推行了几十年的宽松教育,结果社会反响很大、反思很多,因为大家感觉培养出来一代“平成废物”。
“平成废物”是啥意思呢?就是说 这一代年轻人没有上进心且软弱无能,对现实漠不关心,是不折不扣的废柴,无法被寄予厚望。
痛定思痛,2016年,日本的宽松教育取消了,结果没几年时间, 教育竞赛就跟疯了一样,家家鸡娃。
大家都知道,日本老龄化、少子化严重,很多家庭已经不是六个人守着一个娃了,而是 一大家族守着一个娃 ,孩子父母的兄弟姐妹也一起出钱抓教育,孩子的教育经费相当充裕, 从六个钱包变成十个钱包。
既然这么多钱,孩子又不能输到起跑线,所以那就从小抓起吧。
在默认有学区房的前提下,很多小孩在小学入学之前的补习费就达到了7.5万美元,小50万人民币了。
为啥这么拼呢?
其实正常的孩子完全可以读到大学,为了高人一等,大家纷纷开始拼名校,至少在很多妈妈看来,名校更有保障,拉着身穿名校校服的孩子出门也很有面子。
一系列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小学入学考试竞争超级激烈。
学区房只是第一步。
但是即使搞定了学区房,还不能保证孩子能进入心仪的小学,学校还会考察很多方面,比如性格和体育。
日本的小学有三类,一类是公立小学,一类是私立小学,还有一类叫国立小学。
公立和国立都是公办的,但不同的是,国立一般是一些不错的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小学。孩子要上公立小学是不需要考试的,但是 如果要上国立或者私立小学,是需要考试的,而很多家长瞄准的就是这类学校。
其中国立小学的考试竞争是最大的,类似国内北上广或者各省会城市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热门公立小学。
为了入学,家长和孩子都需要过五关斩六将。
最简单的,比如衣着。
日本的入学面试,不只是会考察小孩的言谈举止,还会考小孩的穿衣搭配,通过衣着来考察家庭情况,这最基本的行头,就养活了专门针对这个需求的“奥九令”商场,因为每个学校的要求不一样,所以衣服的设计也不同:
基本套装中,女孩子穿连衣裙+披上外褂,男孩的则是背心、半短裤。衬衫尽量不选容易打湿袖子的长袖款,脚上还有穿脱方便活动自如的 “考试必过鞋” ,女孩的裙子里还有打底短裤,所有的细节都仔细考虑过。
一套孩子的行头置办下来得花上2000多美元,这还没有算大人要穿的正装。“奥九令”商场的导购说, “面试的时候孩子们需要在考试大厅换上衣服,还要带着便当盒,考官其实是要看看孩子的家庭背景。”
所以,没有哪个家长敢整个山寨版的充数。
这些衣服只是个包装, 真材实料还要看简历:
有些小学的理念类似西方,在入学考察中,十分注重孩子的体育锻炼。
针对这样的要求,小男孩在学习文化课的基础上,还得学习体操、游泳、空手道等组合锻炼课程,时间塞得满满的。
女孩也会选择体操、舞蹈等项目来为自己的简历增添重要的一笔。
即使家长和孩子们把简历上面需要有的项目准备齐活了,还需要进行模拟面试训练,才能放心走进面试场地。
一般家长都会选择培训学校来帮助准备, 在正式面试之前,培训学校会给孩子和家长做20场以上的面试演练 ,让他们对面试内容和流程更熟悉,将心态都调整到比较好的状态。
面试的问题各种各样,但基本目的是要对家庭有进一步的了解 ,会问爸爸是做什么的?平时最喜欢吃妈妈的什么菜?平时一家人去哪里玩等等。
重头的笔试题需要巨量时间练习。
日本小学嘴上说不以笔试成绩为唯一审查标准,实际上家长们都知道这个项目低分则肯定意味着孩子将被淘汰出局。
为了应对笔试, 入学前的日本孩子们要完成至少一万份作业,如果从4岁开始锻炼,一天要做25份作业。
笔试里面考察的重点一个是公文,说是一种数学和阅读能力项目,实际上跟智商测试题有些相似之处。
但是很多时候,有些联想的内容大人也摸不着头脑,比如之前应庆附属小学的考试题,就曾经让网友大呼不会做:
● 1、( )中填写一个汉字
親 人 中 ( ) 小
正确答案是薬,因为:親指(拇指)、人差し指(食指)、中指 薬指(无名指)、小指。
● 2、( )中请填写一个字母
S M T W ( ) S
正确答案是T,因为这串字母是星期的缩写。
● 3、( )中请填写一个汉字:
北 本 ( ) 九
正确答案是四,因为分别为:北九州、本洲、四国、九洲的首字。
● 4,( )填写一个汉字
小 中 ( ) 大
正确答案是高,因为:小学校、中学校、高校(高中) 大学。
······
为了应付这样的测试,光靠小孩子是没法完成的,只能通过大量练习才能领悟。
入学测试令家长非常焦虑,自然免不了成为影视题材。
日剧《母亲游戏她们的阶级》就讲述了一位单身妈妈让自己的儿子去上名牌幼儿园,这所幼儿园云集了对小学考试极其热衷的妈妈们。
这部剧让日剧迷们接触了“妈妈友”(ママ友)这个群体。在日本, “妈妈友”是指年幼孩子(多为幼儿园、小学)的母亲间的交友形式。
尽管安倍“女性经济学”鼓励女性就业,但 日本社会的主流,依然是女性产后离开职场看孩子。
对于这群妈妈而言,她们仿佛过着与社会隔离的育儿生活,所以当孩子到了进入幼儿园、小学的年龄时,与孩子同学的妈妈们交往成为她们为数不多地与他人交流的途径,“妈妈友”们还能一同交流育儿时的困惑,彼此加油打劲。
但是,任何圈子都是既有友好交流又会出现暗中较劲的宫斗大戏。
根据日本法规情报株式会社对名女性进行的调查统计,每五人就有一人因为“妈妈友”间的人际关系感到困扰,令他们头疼的五大问题是:
● 1、对待育儿知识的看法不同;
● 2.对于子女教育的观点不同;
● 3.孩子之间存在校园欺凌现象;
● 4.家庭经济条件存在差距;
● 5.被强行要求参加“妈妈友”间的聚餐或者活动。
看看,是不是和很多中国妈妈的困惑是一样的?
当妈妈们为此奋斗了好几年之后,如果结果不达人意,往往就会出现一些极端事件:
两个孩子参加同一场考试,结果一个孩子的妹妹被人杀了,是因为考试失利的孩子妈妈无法接受这个结果,这个案件轰动了日本,成了当时的一大新闻。
代价很大,但还是改变不了妈妈们疯狂鸡娃, 教育之惑,远不止中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