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说中国是发达国家暴利的粉碎机,我听了很爽。”

一位中国企业家如是说。

随着“中国制造”席卷全球,外国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made in china。有件事让人津津乐道:中国一生产,外国的很多东西就变白菜价了,没法卖了?




谈到中国产品给西方暴利啪啪打脸的故事,不能忘了讲一个“童话”——戴比尔斯钻石骗局。

戴比尔斯钻戒的创始人曾称:“钻石是地球上的稀罕之物。” 他把米粒大的钻石卖到好几万。其实,钻石就是碳单质的透明石头,地球储量丰富,近代的开采技术也很先进了,光南非每年就能挖出几吨来。

富矿的发现,让很多过去价值连城的宝物变得不值钱。淘宝一下,花几百就能买到精致切割的真紫水晶,比英国皇室王冠上戴的还美……




英国的钻石商们慌了,如果这些秘密被泄露,大众知道以后,他们的产品会大大贬值。

因此,他们联合起来,共同成立了戴比尔斯品牌。为保持钻戒高价,他们垄断钻石矿,控制产量,霸占了90%的钻石市场;




阻止二手钻石交易。那句耳熟能详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目的就是劝你,不要把二手钻石卖了,控制钻石在市场上的流通量,好让戴比尔斯保持高价。




这一通操作下来,这个商业联盟就在安全的紧箍咒维护下,继续吹造稀有品的梦幻世界了。

然而,谁能想到,到了当代,戴比尔斯突然摘下了王冠,褪去了奢侈的外衣,开始卖售价较低的人工合成钻戒了?




而逼迫他们成为这样的,没别人,就是中国。

20世纪60年代,为了国防工业的发展,我国自主研发了制造人工钻石的机器——六面压顶机,只需几个星期就能造成一颗钻石,和真的没任何区别,反而色泽更好,纯净度更高,并且环保低碳。

省时省工省钱,购买的人没有经济负担,何乐不为?

自那以后,中国的人造钻石火了,全世界90%的金刚石都来自中国。


数据:中国海关

估计很多外国姑娘戴着中国的金刚石,心里乐开了花。

此情此景,对天然钻石垄断商戴比尔斯来说,非常辣眼睛。为夺回市场,他们紧急更改了广告词——“真实的才是珍稀的,真实的才是钻石”。




戴比尔斯不畏中国人工大潮的渗透,想坚持自己做高端产品的理念。但巨大的价格差摆在眼前,消费者还是愿意买人造的。

面对畅销的替代品,戴比尔斯没办法,最终也认命了,跟着卖起了人造钻石。

在这个故事中,“中国制造”对西方的市场霸权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也帮大众挡掉了一部分消费主义的“智商税”,凭实力创造出了一个“中国模式”,让曾经掌握垄断技术和资源的西方,老老实实地降价。

要说这件事中的外国企业还挣扎了一下,下一个故事里的人简直是束手就擒。

在法国Sarlat-le-Caneda地区一年一度的松露节上,美国CBS记者采访法国的松露商。谈到“中国松露”的时候,他们露出了嫌弃的表情。

“中国松露味道怎么样?”

“非常糟糕,香味和法国的松露差得远。”




中国的黑松露一般在夏天就早早收获,味道上确实有不足之处。但价格低廉,法国黑松露大约500欧元/公斤,而中国云南的黑松露则是30欧元/公斤,差别是天上地下。

随后,CBS的记者话音一转,问了这么个问题:“法国每年从中国进口28吨松露。这些松露去哪了?”

在场的松露商面面相觑,抓耳挠腮,很不自在。一个法国老头说:“这个不能多说,会惹麻烦的。”

另一人干脆说漏了:“我们一般是用70%的法国松露,掺上30%的中国松露出售……”

在松露罐上,产品名是“法国松露”,在成分表里只写了中国松露的拉丁文名字。




一个法国学者表示,要阻止中国松露已经不可能了,中国的黑松露孢子已经在法国的松露产地四处蔓延了……

可见,我国不仅在制造业上对西方构成了威胁,第一产业也是当仁不让。利用高产量,价格低的优势,唤起了外国商人重利的一面,让他们“情不自禁”地对中国产品产生了好感。

中国产品就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覆盖了外国市场,甚至打压过了外国的优势产品——哪怕这东西只是个农副产品。

把国外高利润的成品干成白菜价的很多。

比如,平衡车是荷兰人发明的,当时是7万美元。后来,美国人把专利买来,降到5万美元,最低到过2万美元。后来,中国买了平衡车的专利,一开始卖7000多人民币。小米接手,1999元一台。

现在淘宝上368一台,成了过年送礼的便宜家用电器……

再看中国手机,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很高,2016年甚至占到了50%。不只是印度本土的手机份额从40%下跌到20%,连韩国手机也受到挤压。




关于“中国粉碎了发达国家”,有几种有趣的看法。

有人说,要怪就怪国外的高科技,它的定价过高,是一场精心的商业营销棋局,实际根本不值这么多钱。这些技术其实只是一层窗户纸。在捅破那层窗户纸之前,由于垄断,对方怎么要价都不能嫌高。作为无话语权的中国,就要乖乖掏钱使用。

而中国四十多年以来的发展,将这些窗户纸一一捅破,将这些“神秘莫测”的技术迅速附以中国产能,把他们降维到与之实际应用价值相匹配的区间里——就像给网红泼了一桶卸妆水,露出了本来面貌。

而人们对任何产品的需求都是有限的。一个人可能用一个手机,两个手机,但不至于用五部手机。

所以,如果廉价产品留了下来,昂贵的就被市场抛弃了。

刹那间,“中国制造”的天地宽了。




对此有人提出异议,中国的工业化程度依然很低,因为我们不是创新主导型国家。大佬们,譬如美国,搞研发,中国只靠模仿。而跟随型国家只有零和游戏,别人突破了这个零,中国突然跳进来,和原有企业一起玩,把他们一个个搞垮。

这就像发达国家先在街边卖秘制炸鸡,突然隔壁也开了个炸鸡店,配方一样,自己添油加醋,有所演绎,再加上价格低,吸引了眼球,把发达国家顶下去了。

这么被玩儿坏,搁谁,谁都不好受。




但是,美国人在米其林餐厅吃中国来的鱼子酱时,可没有期期艾艾,而是吧唧吧唧地……




有人觉得痛快,说中国强大以后,理应用其人之道,反制其人之身,有计划地遏制西方经济的发展。

有人则低调地说,中国不想粉碎任何东西,只是一个勤勤恳恳搞建设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做买卖是因为需要吃饭,仅此而已。

众说纷纭中,我们可能要抽出身,坐下来,想一想“资本”这件事的本身了……




谈到中国经济,国外一位YouTube播主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对全球不同阶级的人分别有什么影响?

他画了一张“象鼻折线图”:




过去的35年里,中国的中产阶级显著崛起。这部分人占人口的25%左右,增收高达130%。

而占人口50%-80%的西方白人中等阶级,资本则受到了严重打压。在过去的35年里,这部分人的年收入增加量在1%左右徘徊。

很多人的收入甚至是倒退的,比如底特律的蓝领工人,还有从80年代开始衰退的美国工业“锈带”地区。他们的工作,都迁移到中国去了。

而地球上最富有的那些人呢?他们的增收率是最高的,高达250%,图表都要撑爆了。在过去的35年间,他们的收入翻了三倍。

人类创造的价值,是不是像人们一开始设想的那样,等比例地让人人都分享成果,没人被发展的脚步落下?

答案很明显:不是的。

我们目前的股东资本结构(shareholder capitalism)中,1%的人以极其不成比例的方式维持财富第一的宝座。代价呢?另一些人则走向了没落,走向了失业,甚至无家可归。

这个体系不仅限制了少数人获利,还有更大的bug,就是让经济活动只顾眼前利益,对生态环境则不闻不问。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是剥削,不是破坏环境,不是给下一代制造威胁。

“我们每天都迅速地做事,不管是什么。却从没思考过,是否要改变这个模式,重新立一个框架。” 播主说。

这个新模式就是——让资本扩展到更多的人,让他们都获益,而不是仅仅让自己的股东们快速获益。

说起来大家应该不陌生,也就是“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资本需要关注的是员工,消费者,经济圈,社会,国家,地球,生态等等。股东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经济效益也远非唯一。

播主总结道:“中国的发展给全球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希望‘商业’在社会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如果只是‘用最短的时间挣最多的钱’,那么现有的商业模式是合适的。

“但是,如果我们想让每个人都从中获益,包括我们子孙下一代,想让这个地球的更加宜居,那我们必须另寻出路。”

他还强调:“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采用的理念都应该不同。适合过去的,不一定适合现在。” 




再来看开头的问题:中国是发达国家的暴利粉碎机吗?

其实,我们粉碎的不是国家,也不是利润,而是世界资本运行的独一性。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在这个以旧换新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盛行,全球经济走向了一个新的局面——更活跃,也更易失控。

一些人享受着表面风光的商品价格优势,靠的是另一些人在割韭菜,不是失业就是996,没有选择。

一些人得利的同时,另一些人则被无限压榨。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在出现这种情况。

今天你榨干了他的利润,明天你的利润被别人榨干。但是,斗来斗去,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所有人都是“圈里人”,利益是自己拿的,残局也得自己收拾。在你暗自庆幸“战胜了敌人”时,也要把握好底线,才能继续。

所以,是时候该停止只想“自己”,而是把“良性竞争”再提上日程,本着对他人负责的心,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