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社今天报道说,欧盟给不出疫苗,巴尔干诸国转向中俄洽购。匈牙利1月29日成为第一个核准中制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的欧盟成员,匈牙利国家药学及营养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Pharmacy and Nutrition, OGYEI)核准中国国药(Sinopharm)的疫苗,总理奥班(Viktor Orban)表示,他将选择接种中国制疫苗。
据该报道引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就在欧盟内部因疫苗交付延迟而频传抱怨之际,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却暂时位居欧洲人均接种率的领先群。盼加入欧盟的塞尔维亚,更是第一个使用中国国药疫苗的欧洲国家。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在说明向中、俄购买疫苗决策时说:“世界已宛如铁达尼号撞冰山,而那些有钱与最富裕的人,却只顾救自家。”人口700万的塞尔维亚已施打超过100万剂疫苗,武契奇1月30日说,3月前还能到货100万剂。
虽然欧盟已提供7000万欧元给巴尔干6国采购疫苗,但欧洲深陷疫苗交付不出的泥淖,让其中4国在其他欧洲国家已开始接种一个多月后仍无疫苗可打,沮丧之下只好东向中俄寻求。巴尔干半岛上的科索沃、波士尼亚与黑塞哥维纳、北约成员的蒙特内格罗与北马其顿,目前连一剂疫苗都没拿到,北马其顿与蒙特内格罗上周也宣布会向中、俄买疫苗。
一名北马其顿官员告诉金融时报:“我们也想拿西方疫苗彰显自己是欧洲国家,起先也排除与中、俄洽谈,但国内已顶不住迟迟拿不到的压力。自从有像匈牙利等欧洲国家开始打国药疫苗后,就很难跟民众解释何以还要痴等辉瑞、莫德纳与牛津疫苗。”蒙特内格罗卫生部长波约维奇(Jelena Borovinic Bojovic)表示,除近期签约洽购15万剂中制疫苗,她们还会寻求采购5万剂俄国“卫星-V”(Sputnik-V)疫苗;波赫1月中表示会与莫斯科、北京与辉瑞(Pfizer)药厂洽购。
欧盟虽有新禁令,禁止疫苗输出非欧盟国家,但巴尔干诸国不算在内。不过智库“欧洲稳定倡议”(European Stability Initiative)分析家切里马季(Adi Cerimagic)表示,欧盟连象征性的少量疫苗都拿不出,令向往欧盟的巴尔干诸国失望。
据中央社说,中国除国药(Sinopharm)、北京科兴(Sinovac)两款已公布临床试验结果并供应海外的疫苗,现路透社又报导,墨西哥外长厄伯拉特(Marcelo Ebrard)今天表示,中国另一款在当地进行第3期临床试验的康希诺(CanSino)疫苗,最快本周就能发布初步试验结果。
德语媒体:北京的疫情外交
对于北京来说,向各国提供当前紧缺的新冠疫苗,不仅可以为本国制药工业开拓市场,更可以通过输出“软实力”,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疫苗出现供不应求局面的,并不仅仅局限于欧洲和美国。在三分之一人口已经完成接种的阿联酋,德美出品的辉瑞疫苗也出现了断货问题。不过,该国对此早已做好两手准备,周末开始,这里已经开始使用中国国药集团的疫苗。柏林《每日镜报》以“疫苗外交”为题,报道了中国和俄罗斯利用本国的疫苗扩展国际影响力的尝试。文章写道:
“去年十二月初,阿联酋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批准使用中国国药集团生产的疫苗。该国计划在三月底前,完成全国总计一千万人口中半数人口的接种任务,而单凭使用BioNTech/辉瑞疫苗,显然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埃及也从阿联酋获得了中国国药的疫苗,并已于去年12月开始接种。中国《环球时报》颇为得意地报道称,在中国的帮助下,阿联酋正在成为‘中东的疫苗接种中心。’而阿联酋和埃及恰恰是美国在中东最亲密的盟友。
伊拉克、约旦和巴林同样也在试图减少对西方产品的依赖,因此上述国家也额外订购了中国的疫苗产品。而土耳其更是决定只使用中国疫苗,并已在几周前就可以开始接种中国产的科兴疫苗。土耳其计划在三月底之前购入五千万剂中国疫苗。”
除中国疫苗外,俄罗斯疫苗也在中东一些国家获批使用。《每日镜报》写道,对于中俄两国来说,向各国出售疫苗,不仅可以为本国药企拓展市场,更可以扩大本国在当地外交、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影响力。该报接着写道:
“对中东地区来说,中国本来就是一个重要国家。中国原油进口的一半来自中东。中国企业正在兴建埃及新的行政首都,并参与了该国的隧道、机场以及铁路建设项目。在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计划中,中东被视为介于中国、非洲和欧洲之间的重要环节。
阿联酋已完成三分之一人口的疫苗接种,其中中国国药疫苗也占据重要份额。
疫情为北京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先是向各国提供了口罩等医疗救援物资,现在又在向各国提供疫苗,以便同西方产品展开竞争,中国疫苗的供货速度往往比欧美产品及时得多。而俄罗斯也有兴趣同中东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迄今为止,莫斯科除了向当地出口军火外,也提供核技术领域的支持。俄罗斯企业正在埃及和土耳其修建当地第一座核电站。除此之外,美国撤出叙利亚也令俄罗斯从中受益。”
政治冷 经济热
尽管新疆和香港的人权局势,令西方同北京的关系日趋紧张。但对于德国企业界来说,中国却给疫情笼罩下的全球经济带来了一线曙光。德国驻华商会新近发布的一项民调显示,大约40%德国企业的中国业务去年非但未受疫情影响,反而有所增长。《日报》就此写道:
“如果目前有所回升的感染数字不至于引发第二轮疫情,中国业务的良好发展势头也将在2021年得以继续。大约三分之一强受访企业认为,本行业的中国业务将比世界其他地区的业务状况更好。而半数以上企业更相信,盈利额度将有所提升。
“不过,政治层面的鸿沟却在不断加深。签署中欧投资协定的计划引发了越来越激烈的讨论。早在协定具体内容公布之前,就有人批评协定发出了错误的信号:欧洲不应当让中国的宣传攻势获得胜利,毕竟中国的人权状况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糟糕程度。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常见的观点则是,中国人本来也不会遵守既有的协定。不过,至少在驻华商会提交的数据中是得不出上述结论的。特朗普多次批评的窃取知识产权问题,只得到大约20%受访企业的认同。而70%的受访企业不认为同中国本土企业相比,他们遇到了更严厉的市场准入限制。而2019年持这种观点的德国企业还只有39%。这是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一个明显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