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小妹这么猛吗?”

实不相瞒,这正是这两天所长心头的小小问题。



因为所长看到了个硬东西,那就是👇

《2020年度女性成人用品消费报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东三省集体上榜,甚至在第一名的宝座上打仗。



情趣用品这一块,东北辣妹们拿捏的死死的。



什么谈性色变啊,买情趣用品不好意思啊,担心会被荡妇羞辱啊。

在东北小姐妹面前

根!本!不!是!事!



男朋友能用则用,不能用就小玩具搞起。

“爱咋说是你的事,老娘爽就完事了”

(电影《万箭穿心》)

这种“爱咋咋地,绝不将就”的态度,被东北可人儿们充分发挥到了方方面面。

发挥最到位的,就是婚姻领域。



根据民政局披露的2020年第一季度数据。

东三省以绝对优势占领了“全国离婚率最高”前三甲。



其中,吉林以71.51%的离婚率拿下榜首。

全世界离婚率最高的比利时也才71%。



将将和东北打了个平手。



婚姻自由这一块,东北走在了世界前沿。

是东北可人们婚姻不幸福吗?

非也。



全国家暴率前十的地区,东北无一上榜。



只有倒着数,才能瞥见她的一抹倩影。

(2014年-2016年各省家暴率排名)

华丽数据的背后,是无数东北姐妹们的硬气和铁拳。

毕竟在东北,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

男人家暴约等于自杀。



甭管俩人挣钱多少、年龄大小、谁是领导。

男方但凡敢把手抬起来,女方肯定会问:

“咋的!你害敢打我啊?”



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大有深意。

表面是温柔警告,其实是威胁讯号。

男方甭管力道大小,只要是出手了。

那么就一个下场。

死亡。



这个死亡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物理上的,女方会立马反击,拳打脚踢。



抓起电脑手机,发动无情攻击。

轻则家具掉漆,重则挂彩看医。

(辽宁刀哥,即便成了快手红人,也只敢对饭桌下手)

一位沈阳男子,三瓶二锅头下肚。

想打老婆一顿,彰显男儿雄风。

结果被老婆反杀,打至昏迷,被丈母娘送到了医院。

(来源:搜狐新闻)

据接诊的梁医生回忆,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浑身酒气,满脸是血,双眼青紫,眉毛掀一口子,深度已伤及骨膜。”



总之,在东北,比起家暴,更常见的是互殴。

因此东北小伙们听到“东北男人爱家暴”的风言风语时,十分诧异:

“咋?我们就不怕挨揍了?”



也正是在这片好女干仗不输男的神奇黑土地上,才孕育出了全国第一个男性家暴庇护所:

沈阳家暴庇护中心。

(庇护中心宿舍)

在这,没有铁拳恢恢的老婆,只有和你一样遍体鳞伤的兄弟。

大家一起互相取暖,舔舐伤口。

(庇护中心宣泄室)

那么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了,万一女的打不过家暴男怎么办?

好说。



东北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文化:

叫人。

也称喊人、摇人。

(摇人百科释义)

女方会放下一时失利,叫来所有兄弟。

包括但不限于:

亲爹亲妈、兄弟姐妹、闺蜜姐妹、以及家族中能调用的一切力量:

“你不是能打吗?那咱们就碰一下子”

铁岭34岁陈先生,把媳妇气回娘家后。

被小舅子五刀送到了医院。

(来源:新浪辽宁)

“这不过年了吗,我想让我小舅子跟他姐好好说说,跟我回家过年。我也没想到他能砍我!”

躺在担架上的陈先生,捂着流血不止的头说。



如果说身体上的伤害尚能说出口。

那么精神上的伤害,则是对东北可人们对家暴男的第二层打击。

堪称社会性死亡。

因为在东北,男人打老婆,等待他的就是:

被嫌弃、排挤、孤立,走到哪都抬不起头。

(来源:b站up主@胖呛呛)

不仅家人朋友看不起他,整个黑土地都以他为耻。



辽宁台有档节目叫《复合天使》

每一对闹矛盾的两口子,节目组都争取把他们调解好。



唯独对家暴,是绝对零容忍的。

当丈夫用妻子出轨作自己家暴的理由时。

在场所有嘉宾,无论男女,都当场急眼,群起攻之:

“不管你有多么正当的理由,只要你向老婆动了手,那就是你的错”



“对家暴,绝对是零容忍的态度”



“你只有爱她的权利,没有动手打她的权利”



最后,家暴男委屈低头,泪洒演播室。



东北女性挺直腰杆的背后,是数代女性几十年来的付出与坚持。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女性都处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起跑线。

那么建国后的东北,显然在女性平权上走上了弯道超车的赛道。

随着无数国企工厂的成立,女性也一样走上了岗位。

她们脱下围裙,穿上工装。

骑上自行车,按着响亮的车铃,走上岗位大显身手。

(吉林电焊女工)

全中国第一群职业女性,就这样诞生在东北。

(50年代黑龙江 女工和男工一起去食堂打饭)

工厂如世外桃源般,给她们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

他们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女人不仅能带孩子做家务。

还可以成为女工人、女司机、女修理工、女技术员。

(50年代 两位女工合力杀猪)

她们在流水线上洒下的每一滴汗水,在缝纫机上踩下的每一脚踏板,在纺织厂织出的每一寸棉布。

最终都拧成一股力量,合力冲破了灶边锅台的桎梏。

冲上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舞台。



也把东北送上了共和国之子,全亚洲工业规模第一名的宝座。

(50年代  东北贡献了全国85%的GDP)

“世界上什么事情,没有妇女参加就不成功。”

教员在1940年写下的愿景,终于在1950年的东北变成了现实。

而造梦者,无疑是这群了不起的女性。



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了无数的双职工家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能力的女性不做任何人的依附物。

女性拥有了稳定收入,也有了不输男人的话语权和自主权。

离婚有什么好怕的,老娘有手有脚照样照顾好自己。

男人有任何对不起她的地方,女方立刻:

“走,上单位评评理!”

(《万箭穿心》中,李宝莉看见丈夫出轨后给其单位打电话)

这时候,绝大多数男人都会犯怂。毕竟他们也明白:

老婆没我更轻松,我没老婆会抓瞎。

而在女性具备经济能力之后,教育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东北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在全国名列前茅。

(来源:《辽宁日报》)

1996年,辽宁就作为全国先进典型,在妇女儿童维权会议上介绍经验。

2002年,辽宁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志愿者协会”

2002年,吉林省出台新规,允许未婚女性以科技手段受孕产子。



直到今天,吉林省仍是全国唯一允许单身女性使用医学手段生子的地区。



经济教育两手抓,平权路上做赢家。

童养媳、闹伴娘、女人吃饭不能上桌......

这些话题在东北人眼中,简直像天方夜谭。



因为在东北人眼中,生男生女都一样,男孩照样当女孩养,女孩也完全可以当儿子养。

别说闹伴娘,就是稍微对伴娘不尊重,新娘就先一个大耳刮子扇过去了:

“咋?敢欺负老娘闺蜜?”

假如你看到东北父母把女儿叫成“大儿子”,千万别惊讶,那不过常规操作罢了。



人家爹妈压根就没把性别当回事,女孩怎么了?

照样不输别人家的儿子。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东北家长喜欢给女儿起名为“胜男”、“亚男”

前者表示胜过男孩,后者代表不亚于男孩。



可以说,东北的男女平等,是从小耳濡目染的。

所长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去表妹家玩,她妈卧室门有块大凹痕,我问她咋整的,她说:

“哦,我爸妈干仗,我妈用菜刀砍的”

后来表妹长大了,柳叶弯眉樱桃口,谁见了她都乐意瞅。

有天她自己徒手装了个大衣柜。

长辈们就顺势劝她:你都这么厉害了,是不该考虑找个男朋友了。

表妹放下家伙什,一脸迷茫:

“我都这么厉害了,我要男朋友干啥?让他在我安大衣柜的时候在旁边鼓掌吗?”

像所长表妹这样的新时代辣妹,东北还有很多。

她们幼儿园的时候就和男孩一起弹玻璃球,上了中学大扫除,女生擦玻璃男生就递抹布,下大雪甭管男女,都拿着铁锹出去推雪。

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男女并架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政治、经济、地域、民族的共同作用。

是不服输的东北女孩们争取的结果,更是几代东北女性们挥洒血泪的果实。



有了她们,才有了如今东北土地上,这样一群硬气、本真、洒脱的现代女性。

她们突起义军,如日方东,在黑土地上绽放出时代的最强音。

所长衷心希望,每一个女孩都能像她们一样坚韧、独立、灵动。

拿出“爱咋咋地,绝不将就”的态度,对待生活中因性别遭受的不公。

用坚韧独立的姿态,开出自由迎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