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海航集团,因为资不抵债,最近宣布进入破产程序。根据最新公布的破产方案,海航集团实行破产重组,大部分债权转股份,或延期还债。有专家认为,这个方案棉里藏针,亏了国家和小股东,肥了权贵阶层。

海航破产去年就有传闻。

去年二月底,海南省联合工作组入驻海航集团,帮助其化解风险,就已经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这家2019年以超过六千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营收名列中国民营企业第二位的公司经过几年的快速扩张,非但没有如它所愿的那样在世界五百强企业排名中更上一层楼,却因为欠下巨额债务,而导致财务危机。
新“清明上河图”

海航集团于1月29日发布声明,称已收到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出的破产重整《通知书》,公司进入破产程序。

根据海航2019年8月公布的财务数据,到2019年6月底,公司总资产9806.21亿元,总负债为7067.26亿元,资产负债率是72%。

但根据《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工作组进驻海航之后,花了数月时间摸清海航的资产状况,得出的结论是严重资不抵债,“资产和负债的差距巨大,已经不是通过卖资产能解决的问题。”但目前尚不清楚,海航债务的总额到底是多少。

与此同时,工作组给海航画出的股权关系图,被内部称为“清明上河图”,可见其牵涉的各方利益关系之复杂。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海航首批进行破产重组的公司有六十家,但这只是海航近两百家实体公司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皮包公司,海航集团总共有两千三百家公司。

舆论惊呼,这起破产案件有可能是国内企业破产史上最大的破产重组案。



海航集团破产重组 涉债务七千亿元(自由亚洲电台制图)


破产重组还是破产清算?

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组长顾刚1月29日给海航集团十万员工发去了一封称为“家书”的公开信,其中强调,本次破产重整经过了无数的争吵,熬了无数个通宵,最后定下的方案是重整,目的不是破产。

按照方案的具体内容,实际就是破产重组,而不是破产清算。

长期在纽约从事金融投资工作、化名“LT视界”的财经分析人士向本台分析说,清算程序中,股东利益维护一视同仁;但在重组过程中,股东利益维护存在不一的情况。有的股东一次报损,有的稍作补偿,还有的股东利益放在新重组的公司。

《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披露,在海航重组过程中,将引入新的民营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老股东的权益可能出售给战略投资者。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商学院教授谢田认为,海航背后存在中共高层的权贵背景,他们作为大股东的利益早就已经捞回来。“这么大的一个公司,这么大的一块蛋糕,活生生地就被瓜分掉了。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各种各样的子公司、皮包公司把它给吃垮;而一般股民的钱就赔进去了。”

跟踪海航公司长达十年的上海纽约大学金融学实践助理教授于达则认为,债权人和股东利益的维护取决于谈判,“这个事情到最后还是一个谈判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因素。你如果回头看,就会知道,实际取决于你能接受多少比例的公司亏损等等。”

权贵背景和集权体制


谢田提到的海航背后的中共权贵背景,在坊间早有传闻。2017年,流亡海外的中国富豪郭文贵,曾通过社交媒体公布了海航背后的权贵关联图,甚至涉及现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的家庭,引来广泛的瞩目。

美国纽约的明镜新闻集团总裁何频向本台分析说,海航背后有王岐山及姚家的影响,但可能未必如外界传闻的那么夸张。

这种复杂的权贵背景目前尚未得到完全证实,但值得注意的是,海航内部存在严重的资金被挪用的情况。中外多家媒体先后报道,海航下属的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海航基础设施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供销大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周五共同表示,股东及其关联方共挪用了61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认为,海航内部资金流行不明,有集团内部高度集权化的因素。虽然集团内部的公司都是独立实体,但在管理上无法独立,上面一个人的调令就能随便调动旗下所有公司的资金,没有任何防火墙。

2014年、2015年,海航集团的联合创始人陈峰和他的弟弟陈国庆及其领导的一家关联公司以1.5134亿美元的总价买入了曼哈顿亿万富豪街(Billionaire's Row)的摩天大楼One57的四套住宅。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过去二十年中,陈峰和陈国庆在纽约和新泽西购置了二十多套房产。海航首席执行官谭向东(Adam Tan)也有类似行为。

外界有人质疑,这些在外买买买的行为就是利用了海航的资金。

失败的原因和国家的损失


但陈峰等个人的买买买相比于海航集团前几年在海外的极速扩张则是小巫见大巫。

从2015年初至2017年的三年时间里,海航的对外并购近500亿美元,这包括:100亿美元收购CIT Group的飞机租赁业务,65亿美元收购希尔顿集团约25%股份,以及海航2017年成为德意志银行的最大股东等等。

海航极速扩张的钱大量是来自银行的抵押贷款。虽说很多这些并购买到了国外的优质资产,但却不足以为海航带来足够的盈利。外界普遍认为,导致海航败局的主要原因,正是重复抵押贷款,最后资不抵债。

海航通过抵押贷款取得资金进行扩张的方式,在于达看来,商业上没有什么不妥,“就是回到一个问题,贷款人很相信他的信用,他进行补充的能力,最简单地说,他们有很多房地产可以抵押,干嘛不行?”
但他也表示,这些行为是属于高风险行为。

美国马里兰州罗耀拉大学商学院教授丁弘彬则认为,海航当年在海外的急速扩张一看就有问题,“五、六年前,海航的操作真的像是在买股票,因为手上很有钱,就去买股票,买股票不过瘾,就把公司买下来,当老板,这样肯定会有问题。”

他强调,这显示出,海航内部的管理上有很大问题,“当你的董事会和企业高管完全是利益共同体的时候,董事会就没有了制衡能力,完全变成橡皮图章。如果要问责的话,就包括整个董事会,还包括陈峰这样一些高管,统统都有连带责任。”

陈峰等人对海航如今的残局应该负有什么责任,现在尚不清楚,国内媒体也回避报道这个关键问题。但在海航高管不受约束的疯狂扩张之后留下的残局中,最大的受害者也浮出了水面。

海航那些无法偿还的贷款多数来自国有银行,而在破产重组的方案中,多数债务将实行债转股。谢田教授对此分析说,“债转股针对的主要是银行,银行搭进去的钱,进行重组的话,其实还是国家的钱,国家的钱就是全中国人民的钱,其实就是用全国老百姓的财富来填补这些贪官的窟窿。”

谢田悲观地说,重组之后的海航不会好的,没有人会有心真正去经营它,只是把它作为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