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让人上头的综艺,必然少不了《国家宝藏》第三季,在上次的文章介绍中,一个名字让日站君念念不忘,那就是张子枫饰演的“王贞仪”。
大家有所不知,王贞仪在欧洲可是人人称颂的杰出女性,她凭借着天文学方面的成就,甚至入选了世界最权威的科学学术期刊《自然》,被评选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
然而这个名字在国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陌生的。好奇之下去查了查,不得不说,她的一生堪比传奇,甚至有人怀疑王贞仪是“穿越”的!
今天日站君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王贞仪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她的母亲、祖母俱是出身名门,王贞仪从小就在诗书的熏陶中长大;祖父潜心天文历算,她就跟着学;父亲醉心医学、地理,她也一起研究。
11岁时祖父在吉林过世,她跟随祖母、父亲,从安徽远行千里至吉林为祖父发丧,在吉林一住就是5年,这期间,她读遍了祖父75书柜的藏书,还跟着一位蒙古将军夫人学了骑射。
有学识、精骑射,放到现在也是一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模范生!
除服后回到家乡的王贞仪,依然保持着之前的习惯,她的母亲开始后怕,“没点女孩的样子怎么行?”,在母亲的监督下,王贞仪才学了女红。
不过很快,她就开始跟着父亲——名医王锡琛游学,途经北京、陕西、湖南、广东……几年的时间,他们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使得她的眼界远胜于寻常闺阁少女。
后来回忆起游历的那段日子,她写道:“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风胜丈夫。”!
等到他们结束游学时,王贞仪18岁,在当时,她已经是个“大龄剩女”,然而王贞仪一点都不操心自己的人生大事,反倒静下心来研究学术。
因为在清朝,女子不能进学堂,王贞仪更多的只能从前人的书籍中学习研究,比起学子们,她的求学经历更难。
王贞仪曾写过,“有好几次我不得不放下笔叹气,但因为热爱,我不能放弃”。
“离经叛道”的王贞仪!
和大多数文人墨客一样,王贞仪有学识、谦逊自守,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脾气”!
众所周知,古代女性的“基础教育”就是女德、女红,有条件的官宦之家会教女子识字吟咏,那也就是“才女”了。但在王贞仪看来,“朝学执笔,暮即自命为才女”的,不过是花花架子。
不仅如此,她还特别厌恶好名利的男子。
据说有一次,一位少年请她为自己的诗集作序,王贞仪直言道,“大概今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急于求成,拿着未完成的诗稿到处给人看,生怕别人不知道,为自己的诗稿求得只言片语就以为是荣誉,一点都不自知,一但碰到真正有学识的人就说不出话了”,然后一字没写就给退回去了……
除了在学术上言辞犀利,对于旧俗、社会教条更是不客气。
时人迷信墓葬风水,王贞仪说这些都是骗人的鬼话,死后葬在哪,绝不影响子孙后代的贫富贵贱,有人反驳她,“风水可是古代圣贤倡导的!”,王贞仪直言不讳,“这正是圣贤的缺点,学古人也要有批判的态度”!
在学者们为了“中学”、“西学”争论不休时,她说,“不必吹捧,也不必有偏见,中西结合、取长补短、洋为中用,大家都是为了追求真理,中或西不过是手段而已”。
当时”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王贞仪嗤之以鼻,“男人能做到的,女人只要接受同等的教育同样能做到”、“六经诸书,难道是专门给男子设置的吗?”
说出这样的话的她,在清朝就是一个异类的存在。
大家还记得《国家宝藏》里,店小二对王贞仪的评价吗?说她到了年纪不嫁人,没事就看星星,准是中邪了。
其实,现实比这更过分。
王贞仪学术上的成就、对社会礼教的批判,让一众迂腐的人说她不成婚相夫教子,就想着读书,是个什么样子?肯定是为了青史留名!
从此她被贴上了“一味好名的闺阁狂士”的标签,多少人评论她都得摇头晃脑的来上一句“失了闺阁本来面目”。
然而王贞仪根本不在乎这些虚名。
在她25岁的时候,终于遇见了一个真正尊重自己的人——才子詹枚,王贞仪毅然决定嫁给爱情,她还在婚后收了一位诚信求学的男弟子,夫妻二人视流言蜚语如无物。
王贞仪——夜空中最亮的星
有些时候,遗憾总是常伴左右的。
王贞仪在婚后,操持家务的同时还在研究科学,4年后她因病去世,享年不过29岁。
她曾在弥留之际将全部手稿托付给好友,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刊发,只是清朝闭关锁国,寻常男子都不允许研究天文历法,更何况是女子研究后留下的著作?
20多年辗转飘零,仅剩下《德风亭初集》。
在王贞仪的那个时代,天文术数是百姓们唯恐避之不及的,她的所说所做可能真的就是“一个不沉陷于世间蝇营狗苟、仰望星空的梦”。
在那个蒙昧的年代,她就像漆黑夜幕里的一颗星,光芒虽然微弱,但足够耀眼!
“班昭后人,一人而已”这个赞誉,王贞仪当得起!
参考文章:
1、《王贞仪:清朝第一才女,一生活成了“穿越神剧”|百家故事》 十点读书2、《29岁过世,中国古代女科学家火遍西方,传奇人生堪比“穿越神剧”…》 哲学园3、《清朝女科学家王贞仪:彰我于后世》 豆瓣小组@王十三郎
图片来源:B站@CCTV_国家宝藏 BV1m5411G7WG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