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香港民主派人士钟锦麟被警方逮捕。


在香港警方对民主派人士进行大抓捕的前夕,中共中央委员会1月5日发布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其中加强了对香港和澳门的统战要求。更有消息说,北京将在香港设立“文化央企”。这些动作是否意味着中国政府不仅要清除香港的民主派,还想对香港实行文化改造?这种改造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一月初也是香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在寒风中,香港本地的政治社会形势也出现了急转直下的信号。

动手术的信号

一方面,香港警方出动千名警员在1月6日突击抓捕了53名民主派人士;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前一天(1月5日)发布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新增加了“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两条规定。

这让人感觉到,中国政府正试图全方位对香港社会“动手术“。

另一则新闻则进一步显露出中国统战政策的具体含义。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中国政府正在香港筹建资产达上千亿港元的“文化央企”,提高中国政府在香港的软实力,香港中联办秘书长文宏武也参与了筹建工作。

香港智库“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总监许桢对中国政府的这一系列举动并不感到奇怪,“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比,中共在香港有这样的文化机构其实都是正常的。我想它的主要想法在于,是不是把这些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投放更多的资源,去增加它的影响力。”

许桢提到的横向比较,是与其他国家相比。香港虽然在地理上只是中国南海边陲的“弹丸之地”,但在文化上,各国政府都试图在香港建立文化影响力。除了英国在香港文化、教育等方面保有其根深蒂固的影响力之外,法国也在香港社会深耕多年。

“法语,他们(法国政府)也是在香港大力推行。更重要的可能是宗教,香港的天主教中,法国教会长期存在,他们不止是宗教,还包括很多文化、教育上的服务。”

近年来,随着韩国文化的异军突起,韩国政府在香港设立了驻港文化院,常年举行各种文化交流,让“韩流”突进香港。

许桢认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重视建立在香港的文化影响力,也是题中之义。

但在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香港的文化政策具有其鲜明的政治色彩。



香港民主派人士举行记者会抗议逮捕民主人士。(法新社)


在许桢的印象中,中国共产党对香港有组织的文化渗透已经有百年的历史,“早在(香港)黑白片时代,就有一些宣传所谓‘正面价值’的内容,它整套的东西比较倾向于左翼。……到七八十年代,还有很多内地制作的一些电影在香港发行,有一些是有明显的政治意涵的。”

多年以来,香港出版界更是早已被中国政府所主导。“香港的各种出版社虽然冠的名字不同,但背后几乎都可以追溯到中联办。所以基本上可以说,中国政府已经在香港文化领域占有了统治性的地位,”香港出生的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政治学教授许田波(Victoria Tin-bor Hui)这样认为。

她补充说,就是在影视界,中国政府的影响力也已经很深透,香港大大小小的演员、歌星等也都不太敢讲话。

据报道,筹备中的香港“文化央企”将以联合出版集团、《紫荊》杂志社、银都机构等中资机构为基础,涵盖出版、新闻、影视、文艺等诸多方面。由此看出,中国政府对香港的统战文化政策早已布局。

“白区”还是“解放区”?

香港民主派时事评论员刘细良在日前的一则网络评论中指出,文化央企的设立不过是把中联办控制的文化事业由暗转明,把香港由文化意识斗争的“白区”改成“解放区”,透过文化加强对港人的思想教育。

许田波教授则认为,实际上从香港国安法落地开始,香港文化已难逃被改造的命运,“香港国安法僭越了香港基本法,这就意味着对香港社会的全面改造(已经开始)。既然是全面改造,文化领域也会受到改造,因为中国共产党不可能让让任何一个领域被这种改造遗漏。”

但许桢对所谓文化改造的效果表示了质疑,“它(北京)透过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手段不让香港人做某些事情,其效果是比较快、比较明显的,改变相对容易。但倒过来,用一种文化上的、软实力的方式,去吸引你,引导你,这个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许桢暗示,关键是整体上香港人的价值观与北京方面有差别。

据香港民意研究所历年发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18岁至29岁的港人中,认同“香港人”身份的比例近年来逐步上升,在2019年丶2020年更是飙升至近80%;与此同时,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却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