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ky是大伟的邻居,更是业务上的搭档。Vicky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们一家移民加拿大将近20年,两个孩子都是在加拿大长大,可以说是典型的CBC(Canada Born Chinese)。Vicky在教育孩子和先生上着实有一套,读她的文章时而让人捧腹大笑,时而让人感慨万千。本文就是她作为一个韩国小帅哥“准丈母娘”的心得体会,让我们跟随文章一起感受华人移民家庭的酸甜苦辣。



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立上头。



家有女儿的,总是担心早恋会让女儿变弱智,被哪个坏小子给耽误了。



女儿还只有五六岁时,我就曾请教过一位大姐是怎样教育女儿不早恋的,她的女儿是美女学霸,很顺利地度过青春期,考入心仪的大学。大姐又智慧又幽默,她说:“我就跟我闺女说,中学的男孩都是歪瓜裂枣,不要谈恋爱,等到了大学,有的是优秀的男孩子让你挑。”



我记住了这句话,也曾这么训导女儿,但是没起到作用。



并且,当年把早恋视为洪水猛兽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十来年后,我竟然能在家里留一个“歪瓜裂枣”吃饭,做了拿手的红烧肉,还加了几个过了油的煮鸡蛋,精心烹制了一道“猪八戒踢皮球”给他吃,然后听到这个小瓜枣用夹生的中文说“好吃”时,我还开心得合不拢嘴。我们最终会变成我们当年不可思议的模样,所以不要给自己设限。



女儿宣布为男朋友的D同学是个韩裔男生,虽然我喜欢看韩剧,欣赏韩国欧巴,但我并没有做好我已老到要当韩国欧巴丈母娘的心理准备,而且我觉得小伙儿没有我欣赏的那些韩国欧巴帅气,女儿穿上高跟鞋都跟他一般高了,让我很是为我姑娘委屈。我跟她说,你妈这么娇小,都找了个一米八的,你这么高就更要找个高大的啊。女儿最见不得我说D同学不好,不开心地说,正因为你矮,你才要找高的,我高我不介意。真气人!



姑娘她爸一直期盼他闺女日后能找个中文好的国产女婿,可以陪他喝酒,听他吹牛,巴着他,捧着他。事不随他愿,现如今,面对着眼前的韩裔小伙儿,他有满肚子训话想说却说不出来。他英文不好,小伙儿的中文除了为了巴结我,跟女儿学的两句“好吃,真好吃”,其他的都不会说。在饭桌上,姑娘她爸只能默默地咀嚼着,偶尔与小伙儿眼光对视,便说上两句“eat , eat,help yourself”,所以他的失落感是比我还重的。事后,女儿反馈说,D同学说妈妈做的菜是真的很好吃,就是他感觉自己确实要好好学中文,只会说“好吃“很尴尬。我说是的啊,你妈会做的菜很多,但他必须学好中文才能吃到更多好吃的中国菜。



虽然有辛辛苦苦种的好白菜被猪拱了的失落,但我们既没有捶胸顿足也没有暗自落泪,顺其自然地接受了随着孩子长大扑面而来的现实。就像当年我爸妈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我这颗好白菜被猪拱了的现实。



看过一个段子,有个上中学的男生跟一个女生早恋,传到了女生妈妈的耳里,女生妈妈跑到学校,见到男生就猛扑过去要撕抓这个男生,骂着说“好你个臭小子,敢勾引我闺女!”多年后,男生在街上又遇到了女生的妈妈,这位妈妈又猛扑过来,吓得男生转身就跑,女生妈妈一边追一边喊:“小子啊,你站住,不要跑,你结婚了吗?如果没有,你俩就凑合一下吧。”



当妈的多不容易啊,总是不知如何给自己的女儿定位,一会儿高不可攀,一会儿不断地降低标准逼婚。当妈的也很无奈,因为要面对周围七大姑八大婆的风言风语,妈妈内心不强大,就只能把压力转嫁到女儿身上。



让那些七大姑八大婆靠边站吧,自己的孩子自己来守护。



听蒋勋讲《红楼梦》,才知大观园里的俊男美女主人公们不过是十三四岁的年纪,这部让多少成年人奉为传世的名著是费了很多笔墨在讲述少男少女早恋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算起来也是中学同学,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十多岁的少年。



哪个少年不怀春?我们为人父母者敢说自己没有在少年时也曾南雁寄相思,红豆抒情意?



古今中外文学里的早恋都很美,因为是少年心事,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份感情因为少了成人世界的利益算计而显得更加美好与纯真。张爱玲《倾城之恋》里的都市男女各怀心事,情爱套路详熟,如果不是一座城的沦陷,这对游走情场饱经世故的男女也难有真情的流露。但少年们不会有太多利益算计,只为喜欢而喜欢。



古今中外的早恋套路没有什么大不同,不同的只是父母与社会的包容度和价值观。



在加拿大没有早恋,只有恋爱。在此不讨论小学生,虽然他们的爱更纯真,但还是萌萌的小可爱,大人会拿来逗乐却不会当真的。但是,加拿大的中学生就真的是在一本正经地谈恋爱了。这个一本正经主要体现在周围的同学与老师是一本正经地打趣与送上祝福。



我注册了一个Instagram帐号,但一张照片也没发过,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女儿为好友,暗中盯梢。刚开始,我还以老妈身份来做点评,不时就女儿发的照片提出意见,这张妆太浓了,那张表情怪怪的,我其实还只是私下点评,但姑娘还是毫不留情地把我拉黑了,我很不开心地抗议,姑娘只好在拉黑我一段时间后又给我解禁了。获得解禁后,这一次我学会只点赞,不多嘴,更多的时候是去看底下的评论,看她与同学的互动。慢慢地,我接受了这是姑娘自己领地的现实,是她跟同学好友交往的社交圈,虽然我是她老妈,但我需要有边界感。



我这边还在坚持用“男同学”来称呼上我家门的男孩子,姑娘却大大方方地在社交媒体上晒跟“男朋友”的合影,我心里很不爽,心想怎么能现在就晒这样的照片呢,万一不成怎么办啊?也不看看那些明星总是忙不迭地删微博,删昨日的海誓山盟,姑娘怎么就不晓得给自己留后路呢?中学生谈恋爱,有几对能修成正果的?



我这边还在懊恼时,姑娘的同学已@他们的英文老师Mrs. S,说这一对是Mrs. S最喜爱的一对,Mrs. S在被@后,赶紧跟贴说,是的是的,我已准备好婚礼上的致辞了。同学间打趣就不稀奇了,稀奇的是这位女老师也一本正经地跟学生打趣起哄,真让我哭笑不得。当年我们上中学时,谁要是谈恋爱,那可都是老师眼里的坏学生,不在班上和家长会上点名批评已经是客气了。



姑娘的小圈子里的同学好友都是出双入对的,主要是华裔和韩裔的移二代和移三代。我之所以请D同学来家里吃饭,也是因为姑娘给了我压力,说她好朋友Irene的爸妈就邀请Irene的男朋友来家里吃饭。当别人家的女儿在父母的爱里阳光自信地公示自己的恋爱时,我又怎么能让自己的女儿仅仅因为和一个男生互生欢喜就背负罪恶感呢?



Irene是个韩裔女孩,笑容温暖阳光。看来她自信又独立的性格还是源于她父母开明包容的爱。虽然我们夫妻俩没有Irene的爸爸妈妈有钱有能力,他们夫妻俩都是做了外科医生的移二代,但我和孩子爸对女儿的爱是一丁点也不比他们少的,少的只是在面对女儿恋爱这件事上的民主与开明的父母作风。我虽然没有追着打压,但是我的冷淡与自以为是也在伤害着孩子。意识到自己必须要与时俱进,提高为人母的素质修养后,我坦然接受了女儿的要求,开心地邀请她喜欢的D同学来家里吃饭,也感受到了D同学的良好教养。



去年,前面提到的英文老师Mrs. S负责学校军人纪念日典礼的策划,女儿和D同学是她的得意门生,所以她就安排女儿和D同学做典礼的主持人。我和D同学的妈妈都接到邀请,作为学生家长嘉宾坐在第一排进行观礼。那也是我第一次与D同学的妈妈近距离接触,以前都是远远地看个人影,对方具体长啥样没有印象。在进入会场前,我看到一位打扮入时的女子站在门后,知道这就是D同学的妈妈,于是我主动上前打招呼,跟她说我是Flora的妈妈,她的眼睛一下亮了,笑容满面,我们俩就像朋友一样拉扯起闲话。D同学的妈妈对我说:“我真的是非常非常喜欢Flora,她不像我认识的别的女孩子那样娇气,她大方又自信,很阳光。” 我听女儿说过D同学的妈妈在上中学时就到美国留学,大学是在纽约学习服装设计,所以她英文很好。我也赶紧夸奖D同学是个好男孩,有礼貌。我们俩互夸孩子一气。典礼结束后,我们又一起去感谢英文老师的邀请,老师很热情地说,“我要谢谢你们能来参加,谢谢你们培养出了这么好的孩子。”一霎间,我突然觉得我女儿的眼光还真是很好。



当我在面对孩子恋爱这件事上不紧绷,放松下来后,与孩子的关系就互动地更加亲近了。她会跟我分享很多事,我也像个闺蜜一样聆听,有时也会给建议,孩子也能接受了,因为她感受到了我对她的尊重。



我一直担心的是孩子会因为恋爱影响了学习,事实证明,我多虑了,女儿圈子里的好友个个都考上了大学,而且还都是不错的大学和专业。恋爱是一件自然的事,学习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他们都明白这一点。试想如果我们这些家长们个个剑拔弩张,防早恋如防贼,孩子们可能就会把更多精力放在爱情保卫战里,从而影响了学习,破坏了亲子关系。很多焦虑是人为制造与贩卖的。加拿大最普世的价值观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属性,顺其自然,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我自问,如果不是在一个民主、开明与包容的环境里,我是否还能够做到面对中学生女儿的恋爱不焦虑,不紧绷,还能变得这样柔软又包容?我承认,以我个人的小格局与狭隘的视野,我很难做到。



多年前,我曾在一个中学的托儿所里做过义工,近距离接触了那些因为早尝禁果不得不生下孩子的中学生妈妈。加拿大政府出资给非赢利机构,在中学校园内成立了托儿所,这些中学生妈妈带着孩子来上学,进教室前把孩子送到全免费的托儿所,由专业人士来照看孩子,放学时又把孩子接走。很多爱心人士都来捐款捐物。让我最受震撼的是一位妈妈陪着挺着大肚子的女儿来托儿所做热身体验,妈妈没有一点嫌女儿让她丢人的意思,坦然接受现实。孩子是做错了,但大家一起协作,把错误带来的伤害降低,因为少年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加拿大从小学开始就有了性教育课,也就是说当我们还在糊弄着孩子,用各种答案搪塞孩子的“我是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他们已经从学校知道自己不是神仙送的,不是大桥下捡来的,也不是充话费送的……他们已经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子,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了。



一方面早早提供性教育,另一方面尽力帮助少年承担早尝禁果带来的后果,这就是加拿大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当把敏感问题摆在桌面上讨论时,少年们就多少会明白自己应该注意什么,什么是自己能承担的,什么是应该规避的。当周围同学都在轻轻爽爽地读书玩耍,自己却要苦哈哈地背着孩子去上学,既便有社会的资助,压力还是要自己扛,是否要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少年们自己会做判断。在这样一个反叛的年纪,打压是很难奏效的,很可能还会带给他们终生的负罪感与自卑感,尤其是对于女孩子,负罪感与自卑感会把她们打入泥潭,活得纠结与拧巴,没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这些年在加拿大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里,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我们为人父母者需要有边界感,如果我们想要孩子成长为有独立之精神的、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必须要恪守这一点。



有边界感,并不意味着就是为了一团和气不管闲事,还是要为孩子设一些底线与规矩。



一位教会姊妹的女儿找了个西人男朋友,小伙儿来自草原省,挺朴实的一位小伙儿,也是基督徒家庭出身,当两人确立关系要住到一起时,向来对孩子很民主的父母说要住在一起就得先结婚,女儿就自己操办了婚礼。整个婚礼按西式流程走下来,虽然不奢华,但很有仪式感,父母一点都不用操心,就是打扮收拾好自己参加了婚礼。姑娘结婚时应该只有24岁,对于大部分都是30岁后才结婚的北美青年来说,真的是算早婚了。姑娘是典型的移二代,北美出生长大,从小就非常独立,却还是很尊重父母的意见。我在参加完婚礼后,跟孩子爸说,我就希望我们的女儿以后也能像这位姐姐一样,如溪边的树,按时生长,按时开花结果,过一种简单又有秩序的生活,我就很满足了。



所以有时我就在想,女儿如果能跟现在的D同学就这样谈下去也挺好,两人各自大学毕业后,如果顺利,女儿做工程师,男孩做医生,到了时间就结婚生子,小日子也不错啊。我把这话跟女儿说了,她却笑着说,“妈妈,未来怎么样我们自己现在也不知道啊,但是如果我们现在不相处,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人,是不是?”我愣了半晌,没有吭声,但我知道,她是对的。我只能为孩子们默默祝福。



我们希望孩子的未来岁月静好,但年轻的他们却不惧惊涛骇浪。朋友的儿子多伦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硅谷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却在工作几年后辞职去非洲做义工。父母很不理解,但也只能接受。在非洲做了一段时间义工后,这个男孩子又萌生了去哈佛读MBA的想法,他不想只做个码农,希望能学习管理,日后有能力为自己为更多人创造价值。年轻人就是在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我们都曾在朋友圈点赞与转发纪伯伦的《论孩子》,“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但要真正理解与接受这一点,还是要经历好多内心九曲十八弯的焦虑,失落,争斗,迷茫与放手。



既便我们对他们未来的伴侣和职业有希翼,可当他们自己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时,我们也只能耐心守候,做他们的守候天使。就算我们的孩子遇到了渣男渣女,入错了行,听不进我们的劝说,我们也只能认命,等待他们有一天能看清现实的真相,转道直行。如果渣男渣女和错误的职业选择注定是来渡我们的孩子,我们也只有接受,告诉孩子,如果有一天,你受到伤害了,不要忘了爸爸妈妈仍然在这里等候你。这是任何爱情都替代不了的父母之情,生来就是用来承载,放手,又等候的。



孩子长大后,我们就不得不从他们的生活中退场,但我们不是从他们的生命中退场。在生命中,我们永远是连结在一起的。虽然退场,但是在我们心里面的父爱与母爱一点点也不会消减,既便有一天我们患了老年痴呆症,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了,我们还是会记得我们仍然爱着面前的这个陌生人。这是我今天从一个视频里看到的真实情景,看得我泪流满面,因为我知道,最深的父爱与母爱就是这样的刻骨铭心,就像我爸妈给予我的爱一样。



所以,跟许许多多平凡普通的加拿大家长一样,我不鼓励早恋,但我也不打压早恋。孩子爱了就爱了,顺其自然,却仍需底线与规矩,就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