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某位顶流1亿转发被打假之后,我以为这片互联网多少会清净一点。没想到是我太天真,上榜拿奖的诱惑,直如跗骨之蛆,剜不掉挠不得。



信的自然信。

平时多少还收敛一点,奖瘾患者圈地自萌。可一到了年底刷业绩的时候,好家伙,那都不只是娱乐圈的事,同事圈、朋友圈,遍地都是获奖群众。



懂的自然懂。

大约十年前发行过《向上!XX自传》的业内前辈,再次用“知名作家”的抬头领回了“行业年度人物奖”;

从不原创的自媒体作者,入选“文化影响力TOP10”;

甚至上个月才在朋友圈里说终于有项目干了的朋友,这个月就已经凭借该项目拿下了“年度优秀策划人”。



同学老任的老板,麾下社畜一共9人,这个月都已经西装革履出席了5个颁奖典礼,昨天是意气风发的获奖者,今天就是眼含热泪的颁奖人。

对这些奖瘾患者而言,12月简直是个结界,一跨进去就要巴啦啦变身。

01“每出道一个爱豆,世界就会为TA发明一个榜”

奖圈文化,还是得先从娱乐圈说起。

与普通奖圈区分开来的重要特性,就是娱乐圈的颁奖季,不仅限于年底,一年四季都可以是他们奋斗的季节。

这里不仅有“最帅100人”,还有“最美100张脸”“最长100双腿”“最细100把腰”……这些榜扫射范围之大,就连沈腾都不会放过。



想上微博找找都有什么人天天在做榜单发奖项,那真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根本不费劲。

比如下图中这位搞榜专家,无论是入围名单与热搜榜的超高重合度,还是奖项名称与获奖者的关联程度,都能让你大开眼界。

同一个类目,首先要分男女两个榜;





其次是工种细分,演员、歌手、新人各有各的榜;





我们再来看看更新频率:3天。

你大内娱轮回一场的时间,就是3天。





这3天是用来干嘛的?是演员多拍出一部戏,还是歌手多录了一张专辑?

显然都不是。榜单名字上大喇喇写着,我们评选的只是“网络影响力”。

也就是说,这3天时间,是留给演员、歌手们多发自拍照、多炒CP、多爆金句的;

是留给输家粉丝好好反省,自己在搜索指数、超话热度上到底是怎么落于人后的。

一切都与“演员”“歌手”无关。



一个热知识:《封神榜》上也有纣王的姓名。

细分种类繁多还有另一个好处,起码这个账户的小编,是不用愁每天的运营数据了。不管发的哪个榜下面,永远有榜上赢家的粉丝盘踞,评论转发动辄上千。

这个账户认证的行业类别是“商务服务-咨询顾问”,简介上写着:“用数据说话,与粉丝同行。”

总体看来,账户主体凭榜单搭建了“承接明星商务邀约”的买卖渠道,明星收获了赛博上等人的体面,而粉丝则获得了重度参与爱豆人生的快感。

他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02现代人的“杀年猪”运动

奖圈的通货膨胀,光说娱乐圈就太不够意思了。人类对上榜拿奖的执念根深蒂固,看到一串名字,立马排名分前后,这已经是种本能。

编辑部一位老师至今仍然对《西游记》念念不忘:最后结尾那段大佛菩萨名单上,他心中至尊的如来,竟然不在榜首?



设计界的“红点奖”,基本成了某宝店主标配,就连听着就高冷的“联合国人居奖”,也在中国搞出过200个楼盘人手一奖的本土化盛景。

这种六耳猕猴的游戏,生意人总是乐此不疲,还得有一定的资本才玩得起。

托网络的福,打假方便之后,“假装某个奖”风险增高,人民群众选择了“自己造个奖”。

“年底颁奖季”应运而生,超越网络和粉圈范畴,覆盖全行业、全年龄。

前文提到的老任的老板,一把年纪,也能在这个季节里如鱼得水,像饭圈追星成功的女孩一样快乐自在。

在一年的其他11个月里,老板都只是个平平无奇的老板,和蔼可亲,爱扣奖金。

但年底颁奖典礼的密集程度,直接导致市面上的专家供不应求。



榜单好搞,一是提出概念,比方说是选美还是选丑;二是锁定前缀,尽量往违反广告法的方向去想就对了。

跟娱乐圈一样,为了照顾群众情绪,确保人人有榜,三百六十行起码得整出三千六百个排行榜。

一个看似最简单的销售榜,都能细分成男榜、女榜、总量榜、单价榜。

但颁奖毕竟不是发小红花,不管内容值不值,形式上必须要完整,评委、颁奖人、热场嘉宾、观礼嘉宾……全套颁奖气氛组,抬头都起码得是个“专家”。



毫不客气地说,“年底颁奖季”就是现代人的杀年猪运动。

而像老任老板一样的年底特供专家,就是杀年猪仪式上必不可少的杀猪匠。

一位够格杀年猪的屠户,一要有业务水平,二要有市场认知,年底行情好到想杀一头年猪,得至少提前半个月预约的程度。

作为特定时期的稀缺资源,杀猪匠虽然是受雇于人的乙方,却能挺直腰板,在甲方面前站着挣钱。



站在主办方的角度,这种时候,“杀猪匠”只能靠抢了。

12月总共就31天,黄道吉日挑不出来几个,一旦跟同行撞上日期,同一批专家左右为难,很可能会因为“关系不够亲密”“劳务费不够丰厚”等原因而被拒绝。



最简单的做法当然是早早预订,但这一招就怕有人比你更早。

因此,未雨绸缪长期保持联系,让专家在你需要他的时候拉不下拒绝的面子,是主办发除了颁奖季之外的日子里,最主要的工作任务。

就像在村庄里,有猪要杀的人家,都不会得罪任何一个屠户一样,这是一笔长期且必不可少的投资。

于是,只要你像老任的老板一样,在某个方面算得上平头整脸,12月就将是你年度创收的最好时机。



你的名字将出现在设计精美的邀请函上,被打在气势恢宏的PPT背景板上;

你将穿着体面的衣裳走过闪光灯不停的红毯;许多红光满面的陌生人与你推杯换盏;

最后,你将某宝订制的奖杯发给一个你还没记住名字的人,背诵出你压了一整年箱底的金句。

如果你除了在专业领域发光发热之外,还稍微有那么点出圈,好家伙,那意味着你的受邀范围呈指数型增长,走穴繁忙程度,将直追三四线小明星。 

疫情期间颁奖并减少接触的方法↑

杀年猪不是单纯的杀猪,刀子一捅一抽就完了。要有仪式感,要有见证人,最关键的是,要有足够的肉均匀地分给大家吃。

这块肉好不好吃不重要,甚至是生是熟都不重要。我们吃猪,吃的是家族的繁荣、在家里的话语权和对来年的期望。

年底榜单正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是家榜还是野榜,有没有公信力,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一个榜,上能hold住给老板看的年终总结,下能解决朋友圈配图文案,就一定是个好榜。

“只要上榜就行”——现代人的年底愿望就是这么朴素。

03颁奖季嘛,最重要是开心

为什么要杀年猪?

朴实的劳动人民,没有那么多世俗的欲望,他们杀年猪,一是出于对年节的感情,二是一种生活传统的继承。

这就与当代奖圈人的想法有些不同。

据一位曾深度参与奖圈的储姓男士分析,搞榜单,首要目的不是搞榜单,而是告诉别人,“我们有能力搞个榜单”。

储先生当初的公司,每年都要策划一次年终盛典,颁出好几个拉风大奖。表面上看来是总结盘点这一年的大小事,但重点在于“以本公司的立场来评价、表态”。

“本质上是一次公关传播。”储先生这样评价道。



“号外!号外!你又获奖啦!”

翻译一下,不管什么事、人或者作品,主办方都可以通过年终点评的方式,把自己摆上导师的位置,刷出存在感,扩大影响力。

各种热衷评比颁奖的媒体、行业协会,基本被储先生划为一类。

在奖杯还不能某宝批发的年代,奖也是不能随便颁的,就跟村里也不是家家户户都养得起猪一样。

那时候饲料可不便宜,颁奖所需要的公信力、影响力,也都不是自封就行的。

今时今日,风云变幻,“野鸡奖”已经不算是骂人的词汇了。正如储先生所说,没有人真的是为了那个奖来的,养猪的、杀猪的、吃猪的,各有各的花花肠子。

上榜的标准是什么?评委会都由谁组成?这些问题,“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最终谁还跟你解释啊,奖都顺当发完了。

储先生前东家的解释权,主要是在商业合作、嘉宾阵容这一方面。其中的“商业合作”,除了赞助商,当然也包括付费获奖。

“付费获奖的多不多,跟这个榜的名头大小也有一定关系。”储先生表示,如果是“年度人物”“最佳演员”这一类听起来就吓人的,把奖买回去也怕挨骂。

这种老百姓都具有甄别能力的大奖,一般主办方也不会发,就算发也只会发给那种对此毫不在乎的大人物。

大人物接不接受不重要,光是TA的名字,就能为榜单起到抬咖的作用。

最适合买回来自嗨的,还是那种外行不会在乎、内行不会戳穿的奖,小而精,关键是安全。



储先生还提到,奖圈虽然膨胀,但仍有照拂不到的地方,有人就专门为那些特别渴望获奖的人服务,在获奖通知函里直接写明领奖费。

“但这就属于敲诈勒索了,很低等。”

储先生的前东家每年底都赚不少钱,那些来花钱的获奖嘉宾,据储先生所知,也都没有亏本。

“他们今年底拿一个奖,明年找公司领导要预算都比较方便。”储先生说,“跟客户议价,有奖傍身也会更有利。”

毕竟是年底嘛,搞什么攀比竞争?就适合这样,人人有肉吃,家家有钱赚,皆大欢喜。



就像美国那个因杨幂、刘晓庆等一众中国明星的获奖而闻名全网的“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每年都会慷慨地颁出数不清的奖。

去年,诗人韩东进军电影节的处女座《在码头》也远赴美国,捧回这样一座金奖。

这部电影来头不小,挂着贾樟柯监制的名头,再加众多诗人助威,这扑面而来的极致文艺气息,本来不像是会与《九层妖塔》《逆时营救》共享繁华的样子。

但国内的文艺观众不肯给《在码头》“获得肯定和嘉奖的机会”,豆瓣上它只有5.4分。

这个机会,休斯顿电影节愿意给。主办方需要来自中国的大笔赞助,而明星们需要一个奖杯,一个能糊弄其目标受众(粉丝)、或者纯粹安慰自己的奖杯。

不懂事的人,才会跑来这里搜寻艺术成就、专业水准的蛛丝马迹。



该电影节的百科上写着:“共设有最佳……等10个单元的评选,下设200多个分项,为初出茅庐的年轻电影人才提供了获得肯定和嘉奖的机会。”

是的,他们交易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这种坦诚,甚至值得把“推动行业进步”“探讨发展方向”“践行社会责任”挂在嘴上的主办方们好好学习。

电影《顽主》里有这样一个情节,3T公司受雇于“作家”宝康,为他颁发一项文学大奖。

热场的时装模特嫌钱少不来,张国立饰演的于观说,那就去话剧团的,他们肯定不嫌钱少,反正现在话剧也不景气。



1989年的电影艺术,今天也能照进现实。

没有人在乎文学奖为什么要有时装秀,没有人去问那些临时上场发言的“著名作家/诗人”都有什么代表作,更没有人问,这个文学奖是怎么选出来的。

最后,话剧演员穿着戏服走了T台,入场群众开开心心参加了免费舞会,而宝康如愿拿到了文学奖。

看看,这才是颁奖季的群众该有的自觉。毕竟过年,总是要杀猪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