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的名字叫: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此外还有个奇幻的江湖称号——“魔点(blob)”。

话说魔点这个名字,与1958年美国一部恐怖电影《幽浮魔点》同名。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被人类官方培育创造出来的红色肉团状怪物从天而降吞噬小镇居民,最终被勇敢男主女主消灭的故事。敏锐发现食物并吞噬的特点与多头绒泡菌非常契合。
玩电子游戏的话,你应该听说过史莱姆(Slime Mold)吧?它的名字放在生物界叫做黏菌,而多头绒泡菌只是800多种黏菌中的一种。它们在6-10亿年前就诞生于地球了,生活经验丰富的它们向人类诉说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

黏菌大家庭是很神奇的存在。咱们随便举两个例子:
1. 美发网黏菌

顾名思义,它们长得太像人类头发,连发根的外观都惊人相似。当它们长成头发状就意味着处于繁殖期,四处播撒孢子了。

美发网黏菌往往寄生在腐烂木头上,刚开始你会在其身边发现不明白色液体,难道是意图梳个偏分抹了点发蜡?No,那其实是生命初期的形态,随后它们找寻安身之处,安顿好后变成头发状。
2. 粉瘤黏菌

它还有个很骚的外号叫“狼奶”。其长大过程有点像蒸馒头。看到神似粉刺痘痘的它们,真的很想挤破打爆!如果在野外看到它们,你真的可以收集几个,有药用价值,防止伤口感染恶化。

我们回到多头绒泡菌这里。别看人家只是种活在腐烂树叶与潮湿阴凉环境的黏菌,但其实多头绒泡菌拥有神秘与无敌的小宇宙能量,从出生起便立志做圣斗士小强!它的出现也引发了生物界激烈的派系斗争:到底怎么归类?

多头绒泡菌对光线异常敏感。一方面光线可以遏制其生长;另一方面光线又可以刺激其孢子生长。真是矛盾又有趣的存在。
它们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营养期和繁殖期。营养期为了觅食,随意溜达无拘无束。而到了繁殖期则固定成一个孢子硬核,让孢子随风飘扬四处扎根生长。因为它能生出孢子,所以一部分生物学家将其划分为真菌。但它又有真菌不具备的诡异技能,因此更多学者将其划为原生生物。

平时多头绒泡菌靠吃点微生物、细菌与真菌孢子养家糊口。为了方便捕食,它会自动形成网状结构,以这种姿态寻觅食物,随后一个分支停留在食物处将其消化分解,其他网状分支继续扩张觅食。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脉络可变成犹如血管的营养管道,将养分输入各处细胞。

关键是人家比很多女孩子还注重保养与饮食均衡:1/3的碳水化合物跟2/3的蛋白质。把比例恰当与不恰当的两种食物摆在它们面前,多头绒泡菌一定选得对。

更令人称奇的是,给出好几份比例不当的食物,它们会自己选择如何搭配比例,这个技能就有点恐怖了。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布鲁诺-戴维曾表示,黏菌是世界上最神秘的物种之一,它们没有大脑,却能自学成才;把俩黏菌融合在一起,其中一个竟能学会另一个掌握的知识。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科研人员曾做了场实验,在2000多个多头绒泡菌面前放置它们厌恶的奎宁,越过去就可以获得食物。在经历不情不愿的思想斗争后,饿得前胸贴后背的黏菌小部队无奈出发了。为了填饱肚皮它们艰难地爬过了“奎宁大道”。

此外还有震惊学界的魔点迷宫实验。研究人员在自制迷宫两个出口处放置了魔点最爱吃的燕麦片,在快速找到食物后,魔点竟然知道将其他触手收回,只留下了两只直达食物。更令人震惊的是,它非常聪明地选择了最近路线,并在已经过的地方留下黏液作记号,避免走冤枉路。

将这只魔点跟另一只魔点放到一起,前者会将这场经历分享给后者。所以多头绒泡菌不止有学习能力,还有记忆力、分享能力。

2000年,中垣俊之与三枝哲等日本学者按捺不住了:这么神奇的生物,我们来试试它的生命力!他们将一个多头绒泡菌切碎丢进迷宫模具,惊奇地发现不到2分钟每一个碎片开始再生,还召唤同伴并找到最短路线!这难道是日漫里《寄生兽》的场景再现?!
然后他们测试了随着降温与干燥的环境变化,魔点会怎样应对。他们发现这个小东西逐渐减慢爬行速度来节省体能。由此三枝哲猜测这跟其细胞质的运行有关,就像人类的脉搏。

此外研究人员还测试了多头绒泡菌的方向感。拿来东京、加拿大、英国、西班牙的交通网地图,参照着将几粒食物为据点摆好,放上多头绒泡菌。
然后激动人心的时刻果然降临:这些家伙不仅神还原交通网,甚至还“纠正”了几条规划不够完美的路线!英国兰布里斯托尔西部大学的安德鲁教授等人表示,黏菌可以帮助人类设计规划未来的交通路线!


尽管这么多实验证据摆在面前,但全世界依旧有一部分学者专家打死不信,毕竟学习能力与大脑神经系统密不可分。他们无法接受单细胞生物可以驾驭复杂技能的说法。也就是说:没大脑,就是不可能。生物界顿时陷入激烈争辩中,至今没有完全统一。
那多头绒泡菌厉害的地方还有:720种性别!

对于人类而言,一般被划为女性与男性。当然也有例外,例如在美国的纳瓦霍原住民中,性别被划为4种:男-男、男-女、女-男、女-女。举个例子:男-女,一个具有男性身体加女性灵魂的人或同时扮演男人与女人,也就是说雌雄同体。

2014年,印度最高法院承认第三性别。当地人也将其称之为“神圣性别”,具有祝福与诅咒能力的人。据悉在印度经文中,人类性别数量高达20-28种。

而在动物界性别划分的方式有很多:孵化时的温度、染色体等等。而多头绒泡菌被划分的方式是它染色体上的3个基因,这3个基因又分别有不同版本:1号基因有16种、2号有15种、3号有3种。

这些版本结合后:16×15×3=720种性别!

话说无论纳瓦霍印第安人还是印度人,都表示受西方殖民者的影响,这种开放式观念被扼杀与遗忘了。许多学者表示人类能从黏菌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也许我们看待事物的时候,可以抱着尽量开放的观念与发散性思维吧。至少别急着去否定与批判。Peace and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