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中国东部被一片极为庞大的雾霾笼罩,不少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连日爆表。几个月后,国家总理李克强宣布中国准备向污染宣战。六七年过去了,中国的空气质量似乎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美国公共卫生问题专家黄严忠周二表示,虽然中国近年来在环境治理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中国的政治体制阻挠了更彻底的改善。

2013年冬天的雾霾如此严重,成为了中国著名媒体人柴静一年后推出的《穹顶之下》纪录片的引子。没过几天,这部影片就被中宣部全面封杀。尽管如此,在亿万中国人看来,空气污染早已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因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正时刻受到侵害。

就在民众的积怨几乎要达到沸点之际,中国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的一场人大会议上表示,中国“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并公布了限期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违法偷排监管等一系列政策和计划。六年多过去了,中国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官方数据显示,去年前五个月,有120个城市达到了国家空气质量标准,达标城市数量同比增加两成。一些国外学者通过研究数据后发现,中国的总体空气质量近年来确实明显好转,但不少人为此作出了重大牺牲,包括那些因家中煤炉被紧急拆除而受冻的居民。

治理成果保得住吗?

不过,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全球卫生问题高级研究员黄严忠周二在一场新书讨论会上说,尽管“运动式”环境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中国的政治体制导致当局可能无法保持这些进步。

“由于中共的执政合法性仍然基于绩效、而非法治,当局依旧非常重视社会和政治稳定,而这继续给维持地方经济高增长提供了动机。”

黄严忠在华盛顿智库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举办的这场活动上,介绍了他两个月前出版的新书《有毒的政治:中国环境健康危机及其对当局的挑战》(Toxic Politics)。在这本书中,他将环境危机称作当代中国的“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也就是致命弱点,并指出中国如果不能有效应对污染问题,这将在未来数年内拖累其经济发展,并可能会引发内部动荡。

香港中文大学两年前的一项研究显示,单单空气污染导致的早死和粮食减产,就可能让中国经济每年遭受267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黄严忠也表示,环境问题近年来直接拖累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如果我们算上非致命疾病的代价,中国可能会蒙受高达其GDP的18%的损失。如果再算上水和土壤污染的代价,这个比例可能还会更高。”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强调到2030年碳强度要比2005下降65%以上(美联社)
疫情或将减缓环境治理进程

黄严忠近期还在《纽约时报》发文说,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北京当局出台的更严格、更集中的执行措施在治理污染方面取得了重大实质进展。他提到,中国的钢铁产量在2014年达到峰值后连续两年下降,但自从2017年以来再度回升。不但如此,当局看上去也在尽力弥补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据悉,今年上半年,中国发放的火力发电厂建筑许可证比前两年整年都要多,而总部位于芬兰的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到了今年五月时,中国四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超过了去年同期水平。

黄严忠在会上指出,实现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可能会以牺牲一些环境优先行动事项为代价。

“中国‘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可能会威胁到当局在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果,因为地方官员希望弥补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几个月前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在2060年以前实现碳中和,也就是净碳排放为零。但一些国际能源咨询公司和机构随后表示,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中国可能需要投资数万亿美元,而中国现在又计划提升燃煤发电能力,与这个承诺是“相互矛盾”的。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家傲华盛顿报道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