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大规模对外采购粮食,以致物价涨幅超预期下跌, 出现十一年以来的首次通缩。有经济人士认为,中国物价通缩会延续到明年上半年,并出台相应的货币调整政策。
中国疫情年初爆发以来,不断采购外国粮食。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首9个月,中国的大麦、玉米、高粱和小麦进口量同比增加83.3%至2086万吨,而且预计粮食进口还将创出更多纪录。
大量进口粮食后,中国粮价升幅亦得到控制。食品价格近三年来首次回落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升转跌,导致中国上月出人意料陷入通缩。11月CPI同比下跌0.5%,是2009年10月以来首次下跌。
生猪供应量持续恢复,猪肉价格连跌两个月,同比下跌12.5%;蛋类价格跌幅扩大至17%,鲜菜供应充足, 同比升幅收窄近一半,只有8.6%。上月,非食品价也轻微回落0.1%。
金融学者司令表示,通缩反映了农产品价格已回归正常水平,其中主要原因是进口粮食填补了国内的供应缺口。
司令:“过去这段期间,中国农产品的紧缩,包括重要农产品的供给确实出了问题。中国今年也首次从印度扩大了稻米的进口规模,这些都显示了中国当前的重要战略物资储备的供给出了问题。今年中国夏季的时候农产品的价格是有上涨,受到外围因素影响,农产品的价格在刚入冬时,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
预期粮价回落可以维持半年
廖群:“从数字上看是通缩,但实际上谈不上是通缩。去年猪肉和食品价格的基数很高,造成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负增长。猪肉价格的影响还会持续几个月吧,随着猪肉的因素慢慢消退,通胀还是会回到正数。从目前中国大陆的经济情况来看,CPI(通胀率)在1% - 2%之间是比较正常的水平。”
廖群认为,短暂通缩对经济和企业盈利影响不大,人民银行也不会因而改动货币政策。由于近期工业等经济数据表现不错,没有需要减息。
至于这次通缩可能冲击投资者信心,担心经济出现危机而跟风撤资。学者司令预料人民银行会调整货币政策。
司令:“首先进行相关国债的回购操作,也有可能对于商业性银行贷款的情况,尤其是授信规模可能会适当扩大,增加对重要农产品生产商、服务商、提供商、运输商的金融支持,从而缓和市场存量,进一步使CPI有适当的回升和调整。”
西班牙对外银行经济学者董晋越则预料,本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仍然会在通缩区间,相信到明年上半年,零售业才有望回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