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地区的历史十分悠久,是古代中华、波斯、印度文明的交汇点。丝绸之路贯穿着整个中亚地区,沟通起欧亚大陆两端的同时,也给这里带来了繁荣的商业。中原王朝强大时,几度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纳入版图。
中亚以山地和高原地形为主,气候干燥,平均年降水量低于300毫米,不利于农耕,因而历史上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天下。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都曾经是中亚的主人,最终形成了以突厥人为主的局面。
然而,现代意义上的中亚一般是指五个“斯坦”国家,从苏联解体、五国独立,到今天也只有三十年。那么,从悠远的中亚古文明,到年轻的五个“斯坦”,又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呢?
▲中亚五国
一、属于波斯人的“斯坦”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发源于中亚和伊朗高原的古波斯人,分布在东至中国的河西走廊、南达印度次大陆、西到里海的广大区域内。他们有很多分支,比如粟特人、乌孙人等等,都属于印欧人种、讲古波斯语。
▲古代波斯人在欧亚大陆的分布
这片地域差不多构成了广义上的中亚,现在的“五斯坦”则是狭义的中亚,他们分别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是五国国名的共同特点,而这个词起源于古波斯语。
▲狭义(深绿色)和广义上(含浅绿色)的中亚地区
在古波斯语当中,“斯坦”(-stan)是地名的后缀词根,用来表示某个面积较为广大的地区,后来演化为代指某个民族聚居的地方,并一直使用到今天。
▲中亚的北部为草原,南部为沙漠,东部多山但有肥沃的河谷
整体上说,中亚地区更适合放牧,多山却不闭塞,无法阻挡外来民族的侵入。帕米尔高原是“亚洲水塔”,无数河流发源于此,但河谷平地的面积较小,不足以产生强大的内生文明。最大的河谷是费尔干纳盆地,有多条河流汇集于此,适合发展农业。
公元前3世纪以后,东亚的中华文明与欧洲的古罗马文明几乎同时崛起。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中亚成为沟通欧亚大陆的桥梁。伴随中华文明一起崛起的,还有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人,他们一度控制了几乎整个中亚。
▲中亚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为了保护丝绸之路,打击匈奴势力,汉朝成功地将帕米尔高原以东、河西走廊以西的广大地区纳入版图,并命名为“西域”,这个称呼一直被中原王朝沿用了两千年。
东亚的中原王朝每次实现大一统,如汉朝、唐朝,都是对中亚控制最为紧密的时候。但是,干燥的气候和零星的绿洲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移民和驻军,一旦发生内乱,中原王朝便不得不撤出西域。汉朝衰亡之后,草原上新生的突厥人开始向中亚扩张,改变了当地的人种构成。
▲鼎盛时期的突厥汗国
突厥6世纪兴起于蒙古草原和中亚,幅员一度非常辽阔。汉朝之后的另一个强大中原王朝-唐朝建立后,对突厥进行持续不断地打击。突厥王庭覆灭,各个部落纷纷西迁。
原始的突厥人属于黄种人,讲突厥语,在不断扩张和迁移的过程中,逐渐与中亚当地的印欧民族融合,成为黄白混血人种。他们凭借武力占据了大部分水草丰美的河谷和绿洲。不过,古波斯人的一些语言和文化习惯并没有完全消失,像“-stan”的用法也逐渐被突厥人所接受。
一部分没有被突厥融合的古波斯人后裔不得不退居到费尔干纳盆地,最终演变成今天的塔吉克人。因而现代的塔吉克斯坦也是中亚五国中唯一的非突厥国家。
▲吉尔吉斯人是中亚五国中保留最多黄种人特征的民族
据传说,汉朝退出西域后,有一部分汉人留了下来,可能是汉武帝时期投降匈奴的大将李陵以及他的手下,再加上来不及撤回去的汉人,自发组成一个部落,生活在天山南北,被称为“坚昆人”,也就是吉尔吉斯人的先民。中国史书有相关记载,但无法证实其确切来源。
二、中亚的突厥化
公元7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崛起,很快吞并了波斯,并成功将其伊斯兰化。与此同时,唐朝重新控制西域,恢复丝绸之路,把帕米尔高原及以东地区纳入了版图。
虽然中亚有突骑施、葛逻禄等众多突厥部落,但他们并不团结,有的归附唐朝,有的更亲近阿拉伯帝国。因此,唐朝在西域的主要对手其实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吐蕃对西域一直有觊觎之心,也颇具实力,但对西域的唐军无可奈何。
▲怛罗斯之战,唐朝损失1~2万军队,对国家的影响微乎其微
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国与唐朝两个帝国的各自扩张,终于在怛罗斯发生了武力碰撞,战场在现代哈萨克斯坦的塔拉斯市附近。阿拉伯帝国虽然赢得了胜利,但也达到扩张的极限,没有继续向东进军,改为向突厥人传播伊斯兰教。
唐朝对西域的经营规模超过了汉朝,但仍然受到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无法解决农耕移民太少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完全靠驻军来维持统治。
▲与唐军作战的主力,其实是伊斯兰化的波斯军队
怛罗斯之战的失败对唐朝的伤害并不算大,却因为四年后的安史之乱,不得不永久性地撤出了西域驻军。吐蕃趁机占领西域,填补了唐朝留下的空白。但吐蕃的统治仅仅维持了数十年,也同样是因为内乱而崩溃。
公元9世纪左右,由突厥人建立的喀喇汗国(也称黑汗王朝)接受伊斯兰教,得到阿拉伯帝国的援助,吞并了中亚,唐朝曾经的西域疆土几乎全部沦陷于喀喇汗国。中原与中亚的交流基本停止,丝绸之路断绝,取而代之的是由阿拉伯人主导的海上丝绸之路。
▲中亚是唐朝与阿拉伯两个帝国扩张的极限
在喀喇汗国的强力推行下,伊斯兰教覆盖了整个中亚地区,即使是古波斯人后裔塔吉克人也接受了伊斯兰教。至此,中亚完成了伊斯兰化和突厥化。
由汉朝遗民组成的“坚昆人”,曾经派使者向唐朝称臣纳贡,唐朝史书称他们为“黠戛斯人”。这些汉朝遗民生活在费尔干纳盆地的东部,与当地人通婚数百年,已经具备明显的印欧人种特征。他们积极配合唐军征战,显示出对唐朝格外的亲近。
三、蒙古人来袭
经历过先后数个突厥王朝的统治后,中亚在13世纪被蒙古帝国征服。蒙古帝国疆域之广超出了蒙古人的治理能力,很快分裂为四大汗国。而中亚正好处在四大汗国的交界地带,大部分地区被金帐汗国和察哈台汗国所占据。
处在金帐汗国统治下的中亚北部草原,现代叫南俄罗斯草原,公元6-13世纪,这里的主人是好多个突厥部落,由乌孙、康居等古波斯人与突厥人融合而来,其中是最大的部落是钦察人。蒙古人到来后,又经过两百年的融合,此地的蒙古人被突厥化和伊斯兰化。
▲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
金帐汗国采用封建制统治结构,其下又有多个次一级的汗国,南俄罗斯草原就属于次一级的白帐汗国。14世纪,突厥化的蒙古人穆罕默德·乌兹别克成为白帐汗国的大汗,然后这个汗国被改称为乌兹别克汗国。
南俄罗斯草原上的牧民们逐草而居,随着季节变化向水草丰美的地方迁移。1456年,一部分部落脱离乌兹别克汗国,向东迁移到属于察哈台汗国的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他们自称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仍然保持着游牧的生活方式。
▲哈萨克牧民的传统服装和婚礼习俗
而乌兹别克人从16世纪开始,逐渐迁移到富饶的费尔干纳盆地,变成了定居的农耕民族。他们不但挤占了塔吉克人的地盘,还把另外一个生活在这里的突厥部落古思人给赶走了。
乌兹别克人和哈萨克人原本是血缘相同的突厥人,语言也相通,分开后由于各自不断兼并新的部落,生活方式也出现变化,慢慢出现一些差异。不过,他们的语言和习俗非常接近,外人经常分不清有何区别。
▲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最大的农耕区,三个民族各占据一部分
在蒙古人统治中亚的同时,被乌兹别克人赶出来的古思人逃到靠近波斯和里海的卡拉库姆沙漠,向察合台汗国称臣,但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和习俗,被称为“土库曼人”。
至16-17世纪,“五斯坦”的主体民族全部形成,他们都是印欧和黄种人的混血,区别在于混血的比例不同。古波斯人的直系后裔是塔吉克人;保留最多突厥血统的是土库曼人;血统以突厥为主、蒙古为辅的是乌兹别克人和哈萨克人;有部分汉人血统的是吉尔吉斯人。
四、沙俄吞并中亚
如狂飙般崛起的蒙古帝国,由于缺乏成熟的文化信仰和国家结构,脆弱得像跌落在地的瓷碟,碎成一堆大大小小的汗国。俄罗斯人摆脱金帐汗国的统治后,慢慢成长为一个侵略性极强的帝国,不断向东扩张自己的领土。
16-18世纪,西欧国家开辟大航海时代,打通了直接与东亚贸易的航线。而美洲殖民地的开发,又为欧洲带来巨额财富,促进了工业革命和军事技术发展,使欧洲开始在各方面领先。
▲俄罗斯人对土地的热爱不亚于蒙古人,给苏联留下一个庞大的帝国
俄国身处远离大西洋的东欧,无法在航海上追赶西欧,便另辟蹊径,从陆地上向东方挺进。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而且俄国人一直有向南打通印度洋出海口的梦想。于是在19世纪前期,俄国人进入了哈萨克人放牧的草原。
英国在18世纪完成对印度次大陆的殖民后,鉴于印度历史上一直被来自中亚的势力征服,开始向中亚渗透自己的势力。俄国显示出对中亚的野心后,英国加快了控制阿富汗的步伐,以阻止俄国势力南下威胁印度。
▲俄罗斯人到达之前,中亚被蒙古帝国遗存的几个汗国统治着
此时,中国的清朝继唐朝之后,再次恢复了西域的统治,并设立新疆省,版图达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一线,包括吉尔吉斯人和塔吉克人生活的费尔干纳盆地。哈萨克汗国虽然与清朝接壤,但不是一个统一的汗国,内部争斗十分激烈,给了俄国人趁虚而入的机会。
俄国人借助先进的军事技术,以及哈萨克汗国的内斗,首先征服了哈萨克人。1822年,俄国废除哈萨克的可汗制度,由总督实行直接统治。一部分哈萨克人不愿意忍受俄国人的残酷统治,逃往清朝境内,形成了中国的哈萨克族。
▲18世纪末期,中亚的部分地区属于清朝版图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的虚弱暴露无疑。俄国人大举出兵强占大片清朝领土。到1881年的《伊犁条约》,俄国吞并了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把中俄国境线挤压至伊犁河下游。在这片被称为“外西北”的土地上生活的吉尔吉斯人和塔吉克人全部被划归俄国。
征服哈萨克后,俄国人继续南下,在19世纪末又征服土库曼人和乌兹别克人。这两个民族原本也都处于封建落后的汗国统治下,无力抵御俄国人的军事优势。至1885年,俄国彻底吞并了中亚。
▲俄罗斯在中亚设立的总督区,类似于殖民地政权
俄国人对中亚的征服过程贯穿整个19世纪,除了俄国本身强烈的侵略欲望外,中亚各民族的四分五裂,清朝的衰弱等因素共同造成了中亚的沦陷。英国人因为遭到阿富汗人的顽强抵抗,而鞭长莫及,最终选择与俄国共同瓜分了原属中国的帕米尔高原,以阻止俄国人染指印度次大陆。
五、五个斯坦独立
征服中亚后,俄国采用类似于殖民地形式的总督区管理各个民族。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继承了俄国对中亚的统治,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划分,很多语言、习俗相近的民族都被并入几个大的民族。
另一方面,除了塔吉克外,中亚各民族都有不少突厥基因,又信仰伊斯兰教,容易受到泛突厥主义的影响。而泛突厥主义的倡导国是奥斯曼帝国及其继承者土耳其,俄国与奥斯曼在历史上就是宿敌,苏联自然不愿意泛突厥主义在自己境内泛滥。
▲中亚的民族分布,可以看出费尔干纳盆地人口密集,民族成分复杂
1924年,苏联废除了俄国的总督区,按民族成立各自的共和国,其中哈萨克、乌兹别克、克尔吉斯、土库曼四个加盟共和国,直属于苏联。
而塔吉克共和国由于面积和人口较少,暂时归属于相邻的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塔吉克人认为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民族特性迥异于其他几个突厥化民族,因此一直要求改变这种隶属关系。直到1929年才成功升格为直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中亚五国的经济概况,油气资源使哈萨克和土库曼先富起来
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三国各占有一部分费尔干纳盆地。不过,由于几百年的混居造成各族之间的边界很难完全厘清。在强有力的苏联政府干预下,几个共和国的划界还算顺利。也就是说,作为国家(加盟共和国也算)的历史不足一百年,是在苏联时期才形成的。
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五国最不愿意脱离苏联,因为他们都是内陆国,土地本就贫瘠,物产较为单一(如棉花),经济上高度依赖苏联,一直是苏联最贫穷的加盟共和国群体。
▲油气资源是哈萨克和土库曼的经济支柱
历史大势谁也无法逆转,苏联落幕后,中亚五国相继宣布独立,并继续与俄罗斯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苏联时代被压制的该区域民族和边界纠纷开始爆发出来,一度演变为武装冲突和内战。直到新世纪才基本平息,各国的发展走上了正轨。
▲中亚南部的三国国界线至今依旧是犬牙交错
总体上说,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农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只有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因为拥有较为丰富的油气资源而略显富裕,但比起西亚地区仍然稍逊一筹。更重要的是,中亚缺乏出海口,物流和人流都不够方便,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