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路的热闹,没撑过30天



“排骨年糕要买伐?”店主看了我一眼,然后继续低下头玩手机。



这个周五下午,阳光灿烂,外滩君再度造访黄河路。没想到,这条在春节前人山人海,吃顿饭至少要花2小时排队的网红街,居然冷冷清清,游客寥寥。



《繁花》给它带起来的热度,仅仅持续了一个多月,就这样散去了。

本就不宽的路上散落着三三两两的行人,哪怕是苔圣园门口,1月份爆火时摆放的控制人流的围栏,如今也显得形单影只。



30天之前我第一次来黄河路,那时正值《繁花》大结局,“汪小姐”的粉丝们穿梭在这里,争抢排骨年糕。

从略带土味的“我在黄河路等你”路牌,到“鲜得来厂商指定供应”横幅,各家店铺可谓争奇斗艳。一份20元,不贵也不便宜,尝尝鲜倒是刚刚好。

如今,除了一家店面最大的排骨年糕还略有生意以外,其他的店家简直门可罗雀。

从长春来上海玩的小刘,也是因为《繁花》的原因,把旅行的最后一站选在了黄河路。但她轻轻跟我吐槽:逛了一圈,感觉这条路没啥意思。“还不如豫园好玩呢。”



正聊着,她的男友捧着刚买到的排骨年糕跑了过来。年糕店顾客并不多,所以小刘没有等太久。



游客打卡的热闹,毕竟只能维持很短的新鲜感。现在这里更多的,是本地来怀旧的老人。



或许是因为我背着相机,路上几位上海阿姨拦住了我,请我帮她们拍几张合影。

站好位置,摆好pose,尽管是背光,她们脸上的笑容依旧清晰可见。

“我们当年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经常来这里的。”一位阿姨跟我讲,“乍浦路、黄河路,当时都是饭店,不要太热闹哦。”

“这次我们就是来怀旧的!”另一位紧跟着说,大家都笑了起来。

和她们有着相似情感的,是家在定兴路口的杨阿姨,她已经在这住了30多年。



杨阿姨说自己老公年轻时给店铺送过货,“以前这里多少家店,根本数不过来。”光是南京路到北京路这一小段,都走不太动——人实在太多了。

“那时候送货都要被骂,因为太慢了,”杨阿姨笑了笑,“现在老早没什么人了,也就这个电视(剧)火了一下。”

正当我们说话时,一辆收废品的三轮车从我身后驶过,老师傅一言不发,只是摇着手里的铜铃,一路叮叮作响。

这是一条曾经喧哗的黄河路,寄托了几代人的情感,但繁花终将散去,不能只靠怀旧往前。

排骨就是排骨,年糕就是年糕,而流量和网红,只不过是酱汁而已。